江湖或再无李家!劝李嘉诚,交易要谨慎,一个不当就会满盘皆输

2025-04-02 14:37  头条

停止交割!《大公报》再度发文,劝李嘉诚三思,与此同时,美方对华叫停一件事,与长和出卖港口对比,高下立判。那么,李嘉诚此举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美方此举究竟有何用意?

3月21日,香港《大公报》再次发文,呼吁涉及跨国港口交易的企业"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这一表态的背景,正是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计划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资料显示,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核心水道,每年承载全球约5%的贸易货运量,中国商船在此的货运量占比达21%。此次交易涉及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分别位于运河的太平洋入口和大西洋出口,去年合计装卸371万个标准集装箱,占运河总吞吐量的近四分之一。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两个港口是亚洲至美洲东海岸、欧洲至美洲西海岸航线的必经节点,直接影响全球供应链效率。按照计算,交易一旦完成,贝莱德财团将控制全球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并可能通过其持有的航运公司股份形成定价垄断。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国会部分议员已公开要求审查该交易,理由包括"获取大数据优势"和"配合对华政策"。这种将商业资产与国家安全绑定的逻辑,与中国商船在该区域的高频通行现状形成直接冲突。这也带来一个普遍担忧,那就是美国可能通过选择性限流、加征费用等手段,直接冲击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与供应链安全。

我们知道,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通过技术封锁、供应链调整、关键基础设施控制等方式,试图削弱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港口作为全球贸易的核心节点,自然成为美国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更何况,贝莱德作为美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与美国政府及华尔街资本有着深厚联系。其收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不仅可以强化美国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力,还可能对中国的外贸和供应链形成压力。这不仅是企业之间的交易,更是地缘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香港《大公报》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已写入香港法律,任何导致国家利益受损的交易均涉嫌违法。即便交易程序符合形式要件,其战略危害性已超越普通商业范畴。国务院港澳办与香港中联办多次转载评论文章,明确指出该交易"绝非普通商业行为"。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回应相关问题时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与霸凌行径。这种立场与香港特区政府"要求外国提供公平营商环境"的表态形成呼应,既维护国家利益,又遵循国际规则。

当然,分析来看,事件也并非没有回旋空间,尽管长和集团与贝莱德财团已签署原则性协议,但最终交割仍需突破三大关卡:一是需通过12个司法管辖区的反垄断审查,其中欧盟的审查尤为关键;二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可能以"垂直垄断"为由介入调查;三是长和集团特别股东大会的表决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对李嘉诚而言,回头尚且不晚。

总的来说,当商业交易触及国家利益红线时,单纯的"在商言商"已成伪命题。美国通过长臂管辖逼迫企业服从其战略布局,已然揭示了大国竞争的本质。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商人有没有祖国"的发问,直指部分港企国际化进程中的身份认知困惑。当美西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已成常态,中国企业更需要明确:海外拓展不能脱离国家利益护盾,任何商业决策都需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是成为竞争国家的牺牲品,还是做祖国崛起的参与者?就看接下来,李嘉诚会如何用行动回答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