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今天的我们就正式迎来二十四节气的大暑了。今年大暑交节的具体时间为:7月22日4时4分43秒,那是如何确定的呢?《通纬·孝经援神契》中就明确指出:"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古人用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确定节气,小暑后15日左右,斗柄偏向西南方"未"位,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20°时,我们就送走了小暑,迎来了大暑节气。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最热、最湿的时期。像这两天我国很多城市不但天气炎热,还迎来了大范围的雨水,热气和湿气交杂在一起,会让人觉得特别的闷热、难熬。
"男怕大暑,女怕大寒",大暑和大寒是一年相对的两个节气,一个最热,一个则最冷。而民间之所以有"男怕大暑,女怕大寒"的说法,是因为大暑时节阳气初生,而男性阳气旺,两阳相叠会容易导致阳亢,因此这个时段很多男性会比较容易出现烦躁、失眠等情况。再者,大暑时节还是一年最重要、最艰苦的"双抢时节",老话就有"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的说法,男人做为家中主要的劳动力,要冒着酷暑劳作,所以害怕。
大寒是一年最冷的时段,此时阴气初盛之期,而女性属阴,两阴相重易致寒凝,从而引发经痛、肢冷等问题。同时,大寒临近过年,家务活比较多,女性会经常碰触冷水或是在寒冷的室外活动,所以会比较怕。
"男怕大暑,女怕大寒",今日就正式进入大暑节气了,提醒广大男性:做1事,避3事,千万别大意。
一、做1事:要多吃面食
我国传统养生讲究"顺时而食",大暑正常来说一般处于农历六月,这个时候冬小麦已经收割晾晒完毕,正是吃新面的时候,古时也称"食新",民间就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的习俗。
进入大暑之后,天气炎热潮湿,人们出汗会比较多,特别是男性,身体的能量消耗也会比较大,再加上一些人会出现肠胃不适等暑热情况,这个时候就建议多吃一些面食,如馒头、馄饨、面条、包子、饺子等,易于消化不说,还能快速补充人体所消耗的碳水和糖分。除此,小麦富含B族维生素,可缓解"苦夏"疲劳症状,同时面汤中的碱性还能中和胃酸,缓解肠胃不适,发酵面食中的乳酸菌则能改善肠胃的环境。
所以,在一年最热的三伏时节,老祖宗就总结出"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经验,大暑时节正处于三伏的一个阶段,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多吃一些面食。
二、避3事
1、避烈日下穿的太少
根据经验,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些衣服会更暖和一些,所以天热的时候,人们就习惯上少穿一些。因此大暑时节,人们为了能凉快一些,穿的就会比较少,特别是很多男性,会喜欢打赤膊,但在烈日下这样的穿着不但会更热,还容易给皮肤带来伤害。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大暑时节的气温往往都会很高,这个时候如果皮肤裸露的过多,身体直接吸收的热量也更多,所以会更热。同时,大暑时节太阳的辐射也很强,穿的太少的话,皮肤会很容易被晒黑晒伤,严重的还会引发皮肤病变。
盛夏时节,大家应该选择吸热性较差的浅色衣服,如白色、浅蓝色、浅黄色以及浅绿色等。在材质上,应多穿一些棉、麻、丝质类衣服,不但吸湿,还散热。
2、避吃得过于清淡
天气炎热,没有胃口,所以很多人在饮食上会选择一些较为清淡的食物,只吃如黄瓜、西红柿、西瓜等蔬菜和水果,但这种做法却有很大的危害,是不予以推荐的。
大暑时节,天气非常的炎热,人们的新陈代谢会加快,特别是男性,户外劳作会比较多,身体的蛋白质消耗就会非常的大,这个时候如果只吃青菜水果,就会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体质和免疫力下降,人们会更加的觉得疲惫、困倦、精神萎靡,也会更容易中暑,严重的还会出现贫血、代谢紊乱等情况,到了秋冬的时候,会更容易怕冷、生病。
盛夏时节,人们在饮食上是需要清淡一些,但也不能过于清淡,大家可以适当吃一些鸡鸭鱼肉、羊肉、牛肉以及鸡蛋、牛奶等。
3、避露宿
盛夏时节,为了能凉快一些,睡得好一些,一些人会喜欢直接睡在室外院子里或阳台上,农忙时节起得早,有些人还会在田间地头得阴凉处补个觉,这种做法其实是特别不不推荐得。
随着大暑节气的到来,湿气会越来越重,古人就曾有"土润溽暑"的描述。什么意思呢?就是夏天的最后,大地的吸收了很多的热量,土壤中的水汽就会被蒸腾出来,所以这时湿气就会很重,再加上雨水频繁,因此地面湿气会更重,这时露宿的话,寒湿会很容易侵入体内,导致关节酸痛,时间长了还可致风湿。
同时,室外的风也比较大,睡觉的时候人体毛孔舒张不说,免疫力也差,露宿的话,被冷风直吹可能引发感冒。再者,夏季蚊虫较多且活动频繁,露宿加大了蚊虫叮咬的概率。
今天我们就正式迎来大暑了,大暑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最热的一段时间,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护,千万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