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障"三:注销后信息安全难保障
今年4月,话题"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曾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引发全网关注。逝者手机销号后的安全风险,同样是运营商的顾虑之一。
据报道,当号码被注销后,运营商会将其重新释放并投入市场以供新用户选择,若原用户在注销前未能及时解绑与支付宝、微信等关键软件的绑定关系,或将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此,10086客服表示,如手机号注销后未解绑微信等软件,确实存在号码新主人用手机号登录账号的风险。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20年的一份判决书显示,此前就有用户以侵犯隐私权起诉平台的纠纷。罗某在2015年以150号码注册了百度网盘账号,2016年更换了号码,但未修改绑定手机号。后罗某发现网盘里资料被150号码现号主清空,罗某要求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恢复账户原所有资料,以该平台侵犯其隐私权为由提起诉讼。法院认为,150号码存在登录罗宁百度网盘账号的行为,但无充分证据证明该登录者对账户信息及存储数据进行过何种操作,并且该登录者以原绑定手机号登录账户,百度网讯称系统无法识别为非法登录,符合常理。罗某并未申请修改绑定手机号,对账号保管等并未尽到审慎注意义务。
而运营商如果没有尽到信息提示和保障信息安全的义务,则难逃多种法律责任。王风和律师提出,运营商在提供电信服务时,应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如果"二次放号"导致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债务纠纷等,运营商可能承担违约责任以及侵犯用户隐私权、财产权等的侵权责任;运营商在"二次放号"过程中若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如未按照规定的"冻结时限"进行号码处理,或者存在虚假宣传等行为,可能承担行政责任;如果运营商故意或因重大过失导致用户遭受重大损失,且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
"解决手机号注销后一系列问题,担子需要共同扛。"王风和说,运营商应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及时告知办理人销号申请的处理结果,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销号流程和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透明度,公开销号流程和规定,让办理人能够清晰地了解销号的各个环节和有关注意事项,充分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等相关权利。
除销号用户需要承担风险外,使用"二次号码"的后续用户也可能存在因"前任"手机号被骚扰、安宁权得不到保障的情况。据媒体报道,四川什邡市赵先生曾购买一失信人员的手机号,此后每天接到无数骚扰电话和银行催款信息。对于各种骚扰电话,他无法甄别,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前任"遗留下的麻烦。
朱巍表示,如果运营商随意"二次放号"给用户造成不良影响,权利人可以起诉运营商。为避免风险,运营商应考虑手机"销号再流通"的筛选,不允许"问题手机号"进入二次使用或者告知用户前使用者的情况。运营商也应当按照后续使用者的要求,屏蔽一些不相干的电话号码,做好协助配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