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善于迎合主要大国及国际社会的舆论诉求。尽管一开始印巴在军事行动上都表现得相对克制,但两国无人机袭击的规模不断扩大,冲突呈升级趋势。印巴均为拥核国家,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一旦爆发核战争,后果不堪设想。核战争的阴影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焦虑。据报道,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近30个国家参与了停火协议的达成。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真实社交"(Truth Social)上称:"经过一夜由美国斡旋的谈判,我很高兴宣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已达成全面、立即停火协议。"特朗普发文后不久,印巴双方均确认达成了停火协议。印度外交部随后发布声明称,协议是"由双方直接达成的",意在淡化美国角色,否认特朗普的表述,即否认印度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停火。巴基斯坦没有大国包袱,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也远没有印度那么强烈,因此他们没有否认特朗普在本次停火协议中所发挥的作用,而是大力称赞美国的参与。多名巴方官员向媒体强调了美国的关键作用,总理谢里夫(Shehbaz Sharif)表示:"我们感谢特朗普总统为本地区和平发挥的领导力和积极作用。"这增加了美国政府及西方舆论对巴基斯坦的好感。
对手衬托:莫迪政府时期印度国际形象不佳
巴基斯坦在"舆论战场"上所取得的胜绩,固然与其自身的表现密不可分,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对手--印度"衬托"的结果。
第一,印度国内民族主义上涨,削弱其国际公信力。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古代文明极其灿烂辉煌,且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的国家,从普通民众到国家领导人,均自我感觉非常良好。1991年以来,经济崛起催生印度民族主义抬头。莫迪自2014年担任总理后,大力推进印度教民族主义,加上美西方国家在外交上争相拉拢印度,外资也大量涌入,印度的战略自信"爆棚"。莫迪政府借此打压境内的伊斯兰教等非印度教势力。执政党印度人民党(BJP)的发言人努普尔·夏尔玛(Nupur Sharma)在2022年5月的一次电视辩论中发表了被指侮辱穆斯林先知的言论,在伊斯兰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多个阿拉伯国家对印度提出正式抗议。印人党为了巩固其执政地位,加大了对其他政治对手的打压,同时也加强了对印度媒体的控制,印度媒体的多元性特征在2014年后逐渐消失,这也遭到了国际舆论的批评。因此,当印度媒体宣扬他们在这次军事冲突中的"战绩"时,国际媒体普遍认为莫迪政府夸大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