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绝日 老人说最怕“绝日一日晴”

2025-08-06 11:15  头条

立秋前的日子,空气里浮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焦灼。树叶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却已透出几分疲累的卷曲;蝉鸣声嘶力竭,仿佛耗尽了整个夏季的气力--这是暑气犹在挣扎,而秋意已在门外悄然窥伺的微妙时节。此刻,乡间老农习惯性地停下手中活计,抬手遮额,眯眼望向那片高远却无云的青空。这看似寻常的晴天,却使老人心头一沉,皱纹里藏起深深的忧虑。明日立秋,今日是被称为"绝日"的节点,而老祖宗留下的话语如箴言般沉重:"最怕'绝日一日晴'"。

作者:英英

所谓"绝日",乃是二十四节气中隐秘却重要的特殊标记。古人以其非凡智慧,在季节转换的关节点上刻下印记--每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之前一日,便被称为"绝日"。绝日之"绝",意味旧季节的气息于此日戛然断绝,天地间的五行之气亦随之发生剧烈流转。立秋前一日,正值夏火将尽而秋金方兴之际。夏属土,秋属金,金气本就强旺克土。若在夏土将绝未绝、秋金欲盛未盛的交界点上再遇无遮无拦的晴空朗照,则炽阳更助秋金之威,金气过盛无制,势必严重损伤本已衰微的夏土之气。

作者:英英

故此,在农人世代相传的经验里,"绝日"绝非吉日。它象征着阴阳平衡被骤然打破,天地之气在激荡中寻求新的秩序。于是这一天,乡间习俗里谨慎地规避着婚嫁、动土、远行等重大事宜,仿佛生怕扰动了这脆弱敏感的转折点,带来不可测的变数。

农谚"绝日晴了天,难见阴雨天",正是老农心中沉重忧虑的根源。倘若这立秋前的"绝日"竟是一派晴空万里,则预示着立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日里,雨水将变得吝啬而遥远。这是先民在漫长耕作岁月中,仰观天文、俯察物候,于无数次收成盈亏间提炼出的朴素而精准的警示。农谚如针,刺穿了表象,揭示出气候运行的潜在脉络。

作者:英英

"绝日晴了天"的征兆一旦显现,紧随其后的,便是田野间焦灼的期盼与无声的煎熬。田垄上,玉米宽大的叶片在骄阳炙烤下无力地卷曲,失去了往日油绿饱满的神采;棉花田里,新结的棉桃在缺水胁迫下难以顺利吐絮,显得瘦小而黯淡;连村头那方曾映照过几代人身影的池塘,水面也在一日日退缩,边缘裸露出干涸龟裂的丑陋泥底。农人脸上的愁容,如烈日下的土地,一天天加深、干裂。他们守望着天空,每一次无云的日出,都像在焦渴的心田上撒了一把盐。

若在立秋前一日,天空阴沉,甚至飘落甘霖,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老人们会舒展紧锁的眉头,眼中闪动欣慰的光:"绝日落雨,仓中有米。"这宝贵的雨水,仿佛及时浸润了季节转换时干涸的缝隙,预示着立秋后雨水调和,为秋粮的饱满灌浆铺就坦途。一场绝日雨,浇灌的是泥土,更是农人心中对丰饶的殷切希望。

作者:英英

在科技早已能穿透云层精准预测风雨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仅凭"绝日"的阴晴来卜问收成。然而,当我在立秋前一日,抬头看见那片无垠的湛蓝时,心头仍会掠过一丝难以名状的悸动。这悸动提醒我们,在人类认知的疆域之外,大自然那精密而宏大的节律从未止息。古人所感知并敬畏的"绝日",其所蕴含的对自然伟力的谦卑体认、对阴阳平衡的深刻理解,早已超越了具体天象的预测,成为一种深植于文化血脉的生态智慧与生存哲学。

大地无语,却以四季轮转昭示着生生不息的法则。无论晴雨,"绝日"如同自然年轮上一个隐秘的刻度,默默提醒着奔忙于尘世的我们:即便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心灵深处也应保有对天地律动的一分敬畏。那份对风云变幻的古老关切,早已融入民族记忆深处,成为我们血脉中与土地相连的古老脐带。

作者@英英

当后人于立秋前日再观天象,无论晴雨,那目光里沉淀的,是千百年来农人仰首问天的剪影,是对自然伟力永恒的敬畏与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