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保姆伺候雇主22年,离开时收到一旧布袋,打开后瘫坐在地

2025-10-24 19:43  百家号

"阿姨,你真的要走了吗?"豪豪抱着李淑芬的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谁还给我做巧克力小蛋糕呀?"李淑芬蹲下来,轻轻擦去男孩脸上的泪水,看着这个自己从出生就照顾到大的孩子,心中五味杂陈。张美玲递过来一个精致的包裹,轻声说:"这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

01

二月的一个清晨,冬日暖阳透过厨房的窗户洒进来,李淑芬正在煲一锅老母鸡汤。她记得豪豪这段时间功课忙,特意加了些枸杞和红枣补补身子。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响起,是老家妹妹李淑兰打来的。"姐,你得回来。妈摔断腿了。"电话那头,妹妹的声音带着哭腔。

原来母亲昨晚去外屋拿腌菜,不小心在结了冰的台阶上滑倒,左腿骨折。"左腿本来就有风湿,这下更麻烦了。"妹妹说,"村医说得有人专门伺候。"

李淑芬的手顿住了,汤勺里的热汤滴在灶台上,发出"嗞嗞"的声音。她看着窗外,雪已经停了,却在枝头留下厚厚一层。这个冬天,母亲一直念叨着想她,可她因为豪豪期末考试,连春节都没回去。

"小军,你妈妈要回老家照顾外婆,你觉得呢?"这是何家老太太的声音。

李淑芬回头,看见老太太搀着豪豪站在厨房门口。

自从知道李淑芬有个跟豪豪差不多大的儿子,老太太就总是叫豪豪"小军"。

豪豪低着头,用脚尖踢着地面:"外婆生病了,阿姨肯定要回去照顾。可是我舍不得阿姨......"他的声音越来越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李淑芬的心像被人揪了一下。

来何家十年,她看着豪豪出生、长大,从一个皱巴巴的小婴儿变成现在这个懂事的小男孩。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准备爱吃的三明治,晚上最后一件事是给他掖好被角。

这些年,她把对小军的思念全都寄托在了豪豪身上。

"我得跟太太说说。"李淑芬关了火,摘下围裙。

这个家待了十年,早就不是单纯的雇主和保姆关系。

她得好好解释清楚。

张美玲正坐在书房批改教案,她是市重点小学的语文老师。

听完李淑芬的话,她放下红笔,叹了口气:"其实这些天我就发现你心不在焉的,是不是早就在想这事?"

02

十年前的秋天,李淑芬拎着一个印着牡丹花的旧帆布包来到何家。

包里装着两件半旧的衣服,一个搪瓷杯子,还有小军上初中时照的一张照片。

这就是她全部的行李。

"这就是你的房间。"张美玲带她来到一个小却整洁的房间,阳台上晒着一床新被褥,散发着阳光的味道。"我特意买了新的,你看看还缺什么。"

李淑芬局促地站在门口,不敢往里走。

在农村,她住了半辈子的土坯房,哪见过这么好的屋子。房间里有个小书桌,上面还放着台台灯。

"太好了,太好了......"她不住地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何家老太太是第一个发现她认字不多的人。

一天早上,李淑芬站在洗衣机前手足无措,老太太过来一看,原来是说明书上的字她认不全。

"没事,我教你。"

老太太拿来纸笔,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认。

晚上李淑芬睡不着,就坐在台灯下抄写白天学的字。

她在本子上写道:"今天认识了'温柔''快洗''漂洗'这些字,老太太说我很用功。"

刚来的那段日子,她闹了不少笑话。

第一次用微波炉,不知道碗要用专门的微波炉碗,结果把张美玲最爱用的瓷碗给炸了。

她吓得手脚发抖,以为要被辞退。

张美玲不但没生气,还安慰她说:"碗碎了可以再买,你别自责。"

为了学做菜,她开始跟着老太太,从最基础的切菜开始。

老太太手把手教她握刀的姿势,教她如何判断火候。"

你看,这个糖醋排骨,糖要比醋先放,这样收汁的时候味道才够浓。"

慢慢地,她开始能给全家人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

03

张美玲怀孕的消息,是在一个傍晚公布的。

她拿着化验单,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李淑芬第一个反应就是:"太太,你得多补补身子。"

第二天一早,李淑芬就骑着自行车去了城里最大的图书馆。

她虽然认字不多,但凭着这段时间学的字,勉强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孕期保健知识。

她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地记下:"孕期前三个月要清淡,不能吃太咸;四个月后补充叶酸,多吃新鲜蔬菜......"

何家老太太看见她抱着一堆书回来,感动得直抹眼泪:"你这孩子,比我这个当婆婆的还上心。"

李淑芬每天变着花样给张美玲做营养餐。

早上是南瓜小米粥配鸡蛋,中午炖鲫鱼汤去腥放枸杞,晚上清炒时令蔬菜再配一碗红豆汤。张美玲的孕期反应很小,连医生都夸她营养搭配得好。

"有你在,我这个孕妇简直太幸福了。"张美玲总这么说。

李淑芬心里暖暖的,她想起自己怀小军时,顶着大肚子还要下地干活。

现在能用自己的双手让别人的孕期过得舒适,她觉得特别欣慰。

豪豪出生那天,整个产房外的走廊都是李淑芬踱步的脚印。

她从凌晨两点就开始在走廊里转悠,比何先生还要紧张。

"阿姨,你也坐会儿吧。"何先生劝她。

她摇摇头,竖着耳朵听产房里的动静。

她记得张美玲昨晚说想吃红糖姜茶,她特意带了保温杯来。

上午十点零五分,婴儿的啼哭声透过产房的门传出来。

李淑芬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她想起十年前小军出生时,自己也是这样盼着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

"李阿姨,你要不要抱抱他?"护士抱着刚包好的豪豪出来,问道。

李淑芬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接过这个皱巴巴的小生命。豪豪在她怀里停止了哭泣,小手紧紧攥着她的手指。

那一刻,她知道自己这辈子注定要和这个小生命有个特别的缘分。

从那以后,李淑芬就把豪豪当亲孙子疼。

每天凌晨三点准时起床热牛奶,白天给张美玲煲汤下奶,晚上轮流照看孩子。

困了就站着打个盹,饿了就随便应付两口。

"阿姨,我今天帮你看着豪豪吧,你也休息休息。"何家老太太心疼地说。李淑芬笑着摇头:"我不累,看着豪豪我就有劲。"

豪豪很争气,吃得香睡得甜,很少哭闹。

渐渐地,他成了整个家的开心果。会走路后,整天跟在李淑芬身后,要么帮她择菜,要么在她做饭时坐在厨房门口画画。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全家福,李淑芬赫然发现自己也在画中,站在他和张美玲中间。

04

每天清晨五点,李淑芬都会准时起床。

她先给何先生准备早餐,他要赶七点的班车;

然后是张美玲的三明治,她喜欢吐司片夹生菜和鸡蛋;

老太太要喝一碗清淡的白粥;

至于豪豪,她总会给他准备些特别的,比如小兔子形状的饭团,小猪形状的三明治。

看着一家人吃着自己准备的早餐,李淑芬觉得特别满足。

这时候她也会想起远在老家的小军,不知道他在学校的伙食怎么样。

每次这样想,她就会给豪豪多做一些可爱的便当,仿佛这样就能弥补对小军的亏欠。

李淑芬开始收拾行李的那天早上,整个何家都笼罩在一种难言的忧伤中。

十年的时光,让每个人都习惯了她的存在。

清晨六点,她像往常一样起床准备早餐,只是今天的动作格外轻柔,仿佛想把每一个细节都刻在记忆里。

"阿姨,你走了,到底谁给我补课啊?"豪豪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李淑芬特意为他做的肉包子,一边抱怨。

这些年,李淑芬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还抽时间帮他温习功课。

虽然她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小学的课程还是能应付的。

她总是耐心地陪着豪豪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和他一起查字典、找资料。

"豪豪,阿姨走了,你要好好学习,等你放假了来看我。"

李淑芬一边收拾餐具,一边轻声安慰。

她知道,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已经在她心里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老太太坐在客厅的藤椅上,默默地看着李淑芬忙碌的身影。

自从中风之后,老太太的话就少了,但眼神变得更加温柔。

她朝李淑芬招招手,示意她过去。

李淑芬走过去蹲下,老太太颤抖着手从脖子上解下一条玉项链,这是她几十年都舍不得取下的嫁妆。

张美玲看着这一幕,转身进了卧室。

等她出来时,手里多了一个精致的包裹。

她在门口站了很久,看着李淑芬收拾行李的背影,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何家所有人都知道,李淑芬不得不走,可谁也说服不了自己接受这个事实。

临走那天,整个小区的邻居都来送行。

李淑芬不善言辞,只是一遍遍地说"谢谢"。

张美玲给了她那个精心准备的包裹,声音有些哽咽:"等回到家再打开,这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李淑芬以为里面装的是钱,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不想让这份真挚的感情,因为金钱显得轻浮。

05

回到老家的第一个晚上,李淑芬照顾完摔伤的母亲,独自坐在昏黄的台灯下。

老家的房子还是那么简陋,墙角的涂料有些剥落,但此刻在她眼里却格外温馨。

她轻轻打开了那个包裹,出乎意料的是,里面并不是她以为的钱。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精美的相册,封面上是何家全家人和她的合影,那是去年春节拍的。照片里,她穿着张美玲送的红色毛衣,站在何家人中间,笑得格外灿烂。

翻开第一页,是豪豪刚出生时的照片。

小小的他被李淑芬抱在怀里,粉嫩的小脸皱在一起,像个小包子。

照片旁边,是张美玲工整的字迹:"2014年8月15日,豪豪出生,淑芬阿姨是第一个抱他的人。

那一刻,我看见她眼里的泪光,就知道她一定会像亲生母亲一样疼爱他。"

相册里满满当当地记录了这十年的点点滴滴:豪豪第一次上幼儿园,李淑芬牵着他的小手,背影显得那么温馨;

老太太生病时,李淑芬守在病床前为她擦身、翻身、喂药;每个节日的合影,李淑芬都是笑容温暖。

张美玲在每张照片下面都写了说明,记录下那些温暖的瞬间。

一封信从相册里滑落出来,李淑芬认出那是老太太的字迹。

虽然歪歪扭扭,但能看出是用心写的:"亲爱的淑芬,你不是保姆,你是我们家的亲人。这些年,你照顾我们全家,比亲生女儿还要孝顺。

这条玉项链是我年轻时的嫁妆,陪伴了我大半辈子。现在我想送给你,因为你就是我的女儿。希望你看到它,就能想起我们这个家。"

包裹底部,还有一个红色的绒布盒子。

李淑芬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条温润的玉项链,翠绿的玉石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一张纸条轻轻飘落:"这是妈妈特意为你准备的,她说只有最亲的人,才能继承这条项链。前些日子,她特意找人把项链翻新了一遍,就等着送给你。"

更让李淑芬感动的是豪豪的一封信,歪歪扭扭的字里行间透着孩子气的真诚:"亲爱的淑芬阿姨,你走了我会很想你,但我知道外婆也需要你。

等我放暑假,我和妈妈就去看你。我会每天都给你打电话,告诉你我的学习成绩。

你说过,只要我认真学习,将来就能像小军哥哥一样考上好大学。

我一定会加油的!阿姨,你也要照顾好自己哦。"

最后一件礼物是一张银行卡,张美玲在附信中写道:"这不是工资,而是这些年我们给豪豪准备的压岁钱。昨天他知道你要回老家照顾母亲,主动要求把这些钱给你。他说:'阿姨为了照顾我,连自己的儿子都顾不上,现在该我们帮助她了。'淑芬,这些年真的很感谢你。有你在,我们的家才是完整的。"

李淑芬的泪水模糊了双眼,这一刻,她终于明白,十年的付出不仅仅换来了金钱,更换来了一份难得的亲情。

她小心翼翼地将每一件礼物放好,这些不是普通的物品,而是承载着何家人浓浓情意的见证。想起这十年的点点滴滴,她的心里既欣慰又感动。

06

第二天一早,李淑芬刚给母亲熬好药,就接到了豪豪的电话:"阿姨,你到家了吗?外婆的腿好些了吗?我昨天考试考了满分哦!对了,你送我的那个文具盒,我每天都带去学校,同学们都说好看!"电话那头传来张美玲的声音:"让阿姨好好休息吧,晚上再打给她。"

挂了电话,李淑芬坐在院子里,看着初升的太阳。

母亲在屋里喊她:"淑芬,你那个小少爷又打电话了?"李淑芬笑着应了一声,心里暖暖的。这份牵挂,让她在照顾母亲的日子里不再感到孤单。

渐渐地,左邻右舍发现这个在城里当了十年保姆的李淑芬,不仅把自己的老母亲照顾得很好,还经常去帮助村里其他需要照顾的老人。

她把在何家学到的护理知识和生活技巧,无私地分享给村里的年轻媳妇们。

"淑芬,你在城里学了不少好东西啊!"村里的王婶感叹道,"你教我家小芳煲的那个汤,老头子说比医生开的药还管用呢!"

每天傍晚,李淑芬都会站在自家门前,轻轻抚摸着脖子上的玉项链,看着夕阳慢慢西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