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子,在一寸一寸地收紧。
再回到开头的"限高令"。它对万达的真正影响,比表面看起来深得多。
限制的不是王健林个人的享受,而是万达这艘大船最后剩下的一点体面和信用。
如果一个公司的老板被称为"老赖",那所有银行、合作伙伴、供应商,都会用警惕的眼光重新打量你。
新的贷款基本别想了,旧的债务会被加速催收,整个商业上的信任开始崩盘。
我们好像正在亲眼见证一个时代的结束。
那个曾经敢和马云叫板、说"先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的男人;那个把万达广场开遍全国、业务做到好莱坞和马德里的商业大佬,如今他的"小目标",可能只是"活下去"。
71岁的王健林还在硬撑。他很少公开露面,这次出现也许是为了稳住人心。他还在想办法周转,还在努力。
但在时代的大浪面前,个人的努力显得很渺小。
万达的困境,不是个别现象。它是一个缩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疯狂发展三十年之后,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和清理。
靠胆子大、借钱多就能赚大钱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现在比的是谁现金流健康、谁运营得细,看谁能熬过这个冬天。
对普通人来说,万达的故事像一部情节起伏的大片。但对那些被欠薪的员工、被拖货款的供应商、买了万达房子可能烂尾的业主来说,这是切切实实的痛。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王健林和他的万达,过去很风光,现在他们自己也压力山大。未来会怎样?没人知道。
也许万达在卖掉大部分重资产之后,会变成一家只靠输出品牌和管理收钱的"包租公"公司,变成一家更小但更健康的企业。
也许它会像历史上很多大帝国一样,突然倒塌,只剩下一堆烂摊子和后人一声叹息。
不管结局如何,王健林和万达的那个黄金时代,已经再也回不来了。也许,这就是那张"限高令"背后最沉重的一层含义。
有人说,王健林是不是落魄了?回头看看他这些年的经历,曾经风光无限,为人实在讲信用,带着军人的硬气。不管怎么说,还是佩服他。
他没跑路,没做危害社会的事,只是一门心思割肉还债,更像一个永不低头、硬扛到底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