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手指还在往下滑,滑到七年前那条"在吗"--我明知道这是自虐,可脑子就是停不下来,像有人拿勺子不停搅那层奶皮,越搅越甜,也越苦。

昨天刷到约翰霍普金斯的新论文,说暧昧期多巴胺是稳定恋爱的三倍,我盯着那行字愣了半分钟,心里骂了句脏话:原来我念念不忘的不是那个人,是毒品。

科学家管这叫"岛叶皮层高活跃",翻译成人话就是:大脑把没完成的那几页撕下来,折成纸飞机,天天在你头顶盘旋,飞一次爽一次,坠一次疼一次,你还舍不得捡回来烧掉。
更损的是APP也懂这套。
腾讯那份报告说63%的人每周花2.6小时"电子考古",我算了算,我属于超标那档--2.6小时够我跑完一次5公里,可我偏用来翻他2021年3月去云南的照片,放大看角落那杯冰美式,猜是不是当年我推荐的那家。
算法吃准我没死心,越推送越精准,像把过期糖纸当黄金,闪得你睁不开眼,还以为自己能回到那个夏天。
上周真没忍住,给他发了句"最近好吗"。
对面秒回一张结婚请帖,电子喜糖,配着玫瑰背景。
我盯着屏幕笑出声,笑完才想起呼吸。
第二天请假去高中门口坐了一小时,发现校门早就换了刷卡闸机,连小卖部都改成奶茶店,才第一次承认:我念的根本不是他,是十七岁那个被风吹起的刘海,是晚自习后两颗橘子糖一起放进嘴里的酸,是"可能"两个字本身。
百合网说32%的人三十岁后回头找白月光,89%见面后滤镜碎成渣,落差72%。
我属于那89%。
上周我们约在当年车站,他第一句话是"你头发怎么少了",我回"你肚子怎么大了",说完俩人同时低头刷手机,空气里全是尴尬在掉渣。

回家地铁上我把聊天记录全删了,像把一张褪色的电影票终于扔进垃圾桶,票根上的字早被手汗晕开,留着也只是占口袋。
现在懂了,所谓未完成,是大脑在帮你P图:把痘痘磨平,把吵架剪光,只留下柔光和慢动作。
要破这招,就得把原图翻出来--我写邮件,写"谢谢你当年没选我",写完后存草稿,再点删除。
屏幕弹出"确定永久移除?
"那一下,岛叶皮层啪地暗了,像有人拉掉电闸,黑暗里终于听见自己心跳恢复正常节奏。
今晚十一点,手机准时提示"该放下"。
我把APP通知全关,把跑鞋放床头。
多巴胺再猛,也敌不过五公里后的大口喘气。
脑子里的纸飞机,终究要落地,捡起来揉一揉,扔进垃圾桶,明天早上会被垃圾车一起带走。
别再给记忆续费,断电那一刻,才是真正的下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