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关于中美液化天然气(LNG)贸易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已连续60天没有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这是五年来最长的间隔期。这一现象不仅是中美经贸关系紧张的缩影,更是全球能源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
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连锁反应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是中美液化天然气贸易"停摆"的直接导火索。为了反制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自今年2月10日起对包括液化天然气在内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15%关税。随后,美国又提出所谓的"对等关税",中国进一步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这些措施使得美国液化天然气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大幅下降。
事实上,这并非中美液化天然气贸易首次受到关税影响。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挑起的贸易战期间,截至2020年4月,中国曾有400天未接收来自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这一历史背景表明,中美经贸关系的紧张局势对能源贸易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中国转向多元化供应
面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高门槛",中国买家迅速调整策略,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采购液化天然气。例如,今年3月,澳大利亚能源巨头伍德赛德能源与中国华润燃气签署了长期LNG销售协议,自2027年起每年供应约60万吨液化天然气。此外,中国还在加强与中东等地区的能源合作,进一步实现供应渠道的多元化。
这种调整不仅降低了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依赖,也为中国在能源供应上争取了更多主动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达7132万吨,而美国并非主要供应国。这表明,中国在能源供应上的多元化布局已经初见成效。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商的困境
中美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停摆"对美国出口商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之一,2024年其出口量预计达到8690万吨,较2023年增长2.8%。然而,中国市场的缺失让美国出口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弥补这一缺口,美国不得不将液化天然气转售给欧洲和亚洲的其他买家。
这一局面也让美国国内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质疑声再起。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宣称液化天然气应成为贸易谈判的"筹码",但中国并未配合,这让美国天然气商在争取新项目合同方面陷入困境。
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
中美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变化不仅是两国之间的博弈,更是全球能源格局重塑的一部分。欧洲在失去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供应后,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国将美国液化天然气转售给欧洲,不仅缓解了自身的库存压力,也为欧洲提供了重要的能源补充。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通过提高国内天然气产量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能源安全保障。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3.7%,显示出国内能源供应的韧性。
中美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停摆"是两国经贸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但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通过多元化供应和能源结构调整,正在逐步增强自身的能源安全和国际话语权。而美国则需要重新审视其关税政策的长期影响,避免在能源领域失去更多战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