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已经落下帷幕,中方代表在会后仅对外通报,双方团队就多项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最终达成初步共识。
但相较于中方的言简意赅、点到即止,美方这边则显得格外"活跃"。

在谈判结束后,美财长贝森特对外表示,美国大概率会放弃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的计划,称特朗普赋予的这一谈判筹码,在当前达成的重要框架下已无需使用。
不过,这关税本就是虚空造牌,即使美方要对华加税,中方也有能力和底气反制回去,但美方估计要先承受不住"关税反噬"的后果。
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美方放弃对华再加税,不如说是打不了这张牌。
紧接着,贝森特就说出了他的预想,说是中方预计会答应美国两件事,一是推迟一年实施稀土元素出口管制措施,二是大量采购美国大豆。
不过,这些只是贝森特单方面的说法,中方并未提及这些,也没有对此给出回应。
更值得留意的是,贝森特在释放这些信号的同时,也依旧做出强硬表态, 直言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

这意味着即便关税问题暂时降温,在稀土、大豆等领域有了缓和意向,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遏制仍未松劲,而这恰好是中方的关切。
显然,中美博弈的长期态势几乎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美方只是想在经贸领域争取缓冲罢了。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乘坐 "空军一号" 从马来西亚飞往日本的途中,向随行的记者表示,中美很有希望达成贸易协议,还称"非常尊重"中方。
不过,特朗普用"非常尊重"这四个字对华表态,恐怕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而是基于利益算计的战术选择。
也看得出来,美方此刻急于造势,对特朗普而言,当下需要赶紧拿出 "对华成果" 来回应国内诉求:美国农业州的大豆等农产品亟待打开市场,稀土供应链的压力也需要缓解。
但无论如何,中方始终讲究 "言出必行、务实对等",真正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而美方的算盘能否如愿,还要看实际行动是否匹配。
另外,特朗普在经贸问题上的 "反复性" 早已是公开的变数,此前多次出现达成共识后又反悔的情况,这一点也需要警惕。

现在就急于给这次中美谈判 "盖棺定论",显然还为之过早。
不过,此次中方若真如美方所言推迟稀土出口管制一年,也绝非"示弱",这或许是中方在谈判中的灵活性与诚意,愿意通过协商化解分歧。
而且,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有目共睹,美国想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不管怎么样,具体情况还是得看中方怎么说。
接下来,本月底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是关键节点,中美是否会晤、能否进一步巩固吉隆坡磋商的成果,直接关系到中美经贸关系的后续走向。
但说到底,中美关系的改善从来不是单方面的 "一厢情愿",中方始终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对话合作,但也绝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

最终能支撑起两国关系的,从来不是嘴上的"漂亮话",而是实打实的行动和对等的诚意,这一点,美方显然还需要更清醒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