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引发的连锁后果
增速低迷的同时,泰国还面临第二重危机,高企的债务,尤其是家庭债务与银行坏账。泰国家庭债务占GDP比重高达88.2%,位列全球第七,超过中国香港(87.8%)、挪威(87.4%)与丹麦(84.8%)。但需注意:这些国家地区的高家庭债务多由高房价驱动,若扣除抵押贷款,其他消费类贷款占GDP比重不足5%,因此债务不会对经济体构成实质性威胁。

泰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其非抵押贷款债务占GDP比重达60%,这一水平远超泰国借款人的偿还能力。笔者曾测算:仅偿还现有债务的利息(不包含本金),泰国需要多少GDP增长作为支撑?若贷款利率为3%,需4.8%的GDP增速;若利率升至4%,则需6.4%的增速。显然,泰国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增长水平,这意味着,理论上泰国的不良贷款(NPL)问题已陷入"无解"困境。
事实上,泰国借款人已出现"集体违约"的苗头,但包括泰国银行(BoT)在内的相关机构始终在隐瞒真实数据。BoT一份报告显示,私营部门不良贷款率仅为2.83%,这一数字显然脱离现实,真实不良贷款率应远高于20%。银行常用的"障眼法"是:在贷款被归类为不良贷款前,通过债务重组将"坏账"伪装成"好账"。这种做法虽能向公众掩盖危机,却骗不过银行自身,由于优质客户持续减少,泰国银行体系贷款已连续15个月负增长,整个银行业俨然沦为"僵尸体系"。
当资金无法正常流入经济循环,后果便清晰可见:低增长与高坏账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若有人问"2026年泰国经济能否触底反弹",答案很明确:除非不良贷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僵尸银行"体系彻底修复,否则经济难有起色。而要打破这一僵局,核心在于提升借款人的"实际偿还能力",虚假的债务重组只会适得其反。唯有当借款人能定期偿还债务,银行才能"摆脱僵尸状态",重新成为推动经济的积极力量。
具体的阵痛式解决方案
泰国经济的第三重危机,是产业竞争力不足。当前泰国工业体系无法创造足够高的收入,既难以拉动经济增长,也无力覆盖巨额债务偿还需求。若想实现人均收入接近马来西亚(其人均收入几乎是泰国的两倍),泰国必须像马来西亚那样,培育高附加值产业,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转向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基础的工业体系。
那么,是否存在"立竿见影"的捷径?答案是否定的。构建适配STEM产业的知识体系,至少需要20年,因为这意味着泰国必须彻底改造其现有教育体系,从根基上培育技术与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