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的人,也不该留下名字
孙尚香沉默地回到了东吴,连"欢迎"二字都可能未曾听见。
她不是得胜者,不是归人。在宫中,她只是一次失败联姻的残留物。孙权不会给她新的位置,也不会为她张罗第二次婚姻。她曾经是王妹,是联姻公主,如今成了敏感词。
江东宫廷对失败者向来无情。孙策之妻吴氏,孙坚遗属,都曾被冷处理。没有实际权力,就只能安分。孙尚香的位置,可能是孤宅,也可能是深宫某个偏殿。无地位,无子嗣,她很快被宫中记录抹去。
她性格烈,江东皆知。但烈,是当年拒婚时的风骨,是护卫带刀随行时的张扬。一旦归国,被拔去背景和护持,这种烈就变成麻烦。太烈会被防范,太顺又会被利用。结果只能是彻底静默。
史书为什么不提她再婚?不是因为她没机会,而是因为她根本没资格被安排。陆逊是功臣,娶了孙策女;朱然、吕范这些重臣,都早有婚配。再让一个"带着刘备气息"的女子进入这些家庭,只会引发猜忌。江东讲血统,更讲忠诚。她不是吴国太的政治工具了,也不是刘备的陪葬品,她只是多余。
也许她活得很久,也许她很快就病了。但都没人记下她的结局。没有碑,没有庙,没有谥号。连一个"卒年不详"的注解都没有。她变成一段空白,留在了史书的缝隙中。
没人提起的名字,被虚构填满
沉默总会被想象代替。等到正史不说话,故事就开口了。
从宋代起,一种新说法开始流传,说孙尚香殉情而死。说她在白帝城得知刘备病死,不顾禁令,登船投江。场面悲壮,形象刚烈,听着比史书更像结尾。
这不是历史,这是文学。元明清的戏剧小说都爱这个结局。比如《别宫》《祭长江》,里面的孙尚香有血有泪,有剑有死。舞台需要情绪,观众喜欢烈女,她就被安排成了"烈妇楷模"。
还有更离谱的说法,说她回吴后改嫁陆逊。这个传闻来源极晚,基本都是清代以后小说中出现的。正史早有记载,陆逊之妻是孙策之女。这桩婚姻涉及东吴的核心利益,怎么可能随便换人?陆逊也是政治人物,不可能娶一个"刘备遗孀"来给自己添麻烦。
这些说法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历史留下了空白。没人知道她怎么死的,没人知道她有没有孩子。于是民间补上了故事,编出结局,让她像一位悲剧女主一样谢幕。
但真实历史里,她可能连正式的送别都没有。她死后,可能只是一场简单葬礼,甚至只是宫人默默收敛遗体。她的陵墓无从查考,祭文也未曾留下。东吴不需要她,蜀汉忘记了她,史家不愿写她。
她消失得太彻底,才让人开始编她的一生。历史用沉默给了她最残酷的判词。
她活过,也确实存在过。她是孙坚的女儿,是孙权的妹妹,是刘备的妻子。但她从未掌控命运。她的一生,只是一个政治棋子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