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宇:当美国开始讲“对等”时,就是要“不对等”了

2025-02-14 14: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德宇】

2月13日,特朗普签署了一份总统备忘录,提议征收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声称要根据对等的原则来对世界各国的产品征收关税,而不是一刀切地征收普遍关税。

不过,"reciprocal"这个说法是有迷惑性的,因为很多时候这个词会翻译成"互惠",会让人以为这种关税是可以谈判达成互利双赢的。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对等关税,无非是另一种威胁的手段,只是包装了一下。

毕竟说到底,什么才算"对等",那是美国自己说了算的,同时也是可以灵活定义的。从特朗普自己撕毁亲手签订的美加墨协定就可以看出来,只要不达到目的或不让自己赢得彻底,那就永远可以视作是自己受了委屈,这是一种"不对等"。

至于这个"对等关税"究竟会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找到一些启示,特别是从特朗普最推崇的美国19世纪末的总统麦金莱说起。

点击查看大图

美国总统麦金莱

大家都知道特朗普搞贸易战和高关税跟麦金莱有关,特朗普经常自称的"关税侠"(Tariff Man)这个说法,就是来自于当年极力鼓吹高关税的麦金莱。特朗普也一直把麦金莱在议员时期推动的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案",视为自己关税政策的模板。

而值得注意的是,1890年的"麦金莱关税法案",虽然其主旨是通过高关税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但也是美国关税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对等(reciprocal)"的概念。在法案中有一个"对等条款",赋予了美国总统一定的权力,根据"对等"原则来和其他国家谈判关税。麦金莱在当时是反对这一条款的,但在时任总统哈里森和国务卿布莱恩的支持下,这一条款最终被加入到了法案里。

这个"对等条款"的初衷,一方面是提供一个降关税的空间,是一种对民主党低关税诉求的妥协,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谈判来降低其他国家的关税,从而为美国产品出口他国,特别是出口到拉美各国,提供有利条件。

然而这个对等条款,在实践中仍然是贸易战和保护主义的工具。"麦金莱关税法案"并不是赋予总统降关税的权力,而是加关税的权力。这个对等的方式不是说两国国家通过谈判一起降关税,而是通过加关税的方式来逼迫对方国家来降关税。

美国19世纪(1800−1899年)关税税率变化 伍山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以美国重商主义形态演变为线索

比如对于当时的拉美国家,美国就认为双方的关税并不对等,所以威胁拉美国家降低针对美国产品的关税,否则就提高对拉美国家的产品关税。但当时的美国和拉美国家都是对工业制成品征收高关税的,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区别。但是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的票仓,哈里森政府威胁对来自拉美国家的原料加税,来逼迫拉美国家降低对美国制成品的关税。

在这一条款的帮助下,当时的哈里森政府很快就在不降关税的情况下,逼迫一些国家降低了对美国的关税,主要都是拉美国家。对于这些经济和军事上没有什么抵抗能力的软柿子国家来说,签订不对等的条约,已经是他们能争取到的最"对等"的待遇了。

对于很多小国来说,美国关税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是致命的。比如夏威夷王国在1876年和美国签署了"对等"条约,降低美国产品的关税来换取向美国以优惠条件出口蔗糖,从此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而当1890年美国降低了来自所有国家的糖的关税时,面对其它国家的竞争,大量出口蔗糖的夏威夷王国马上就陷入到了经济衰退,并进而引发了政治混乱。夏威夷的美国人借此在1893年推翻了王室,并且在几年后直接把夏威夷变成了美国的第五十个州……

考虑到特朗普现在天天盘算着靠关税的经济威胁来吞并加拿大和格陵兰,上面的历史故事是不是看起来挺眼熟的?

为什么特朗普这么推崇麦金莱和高关税,因为他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这样的:19世纪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时期,是美国工业和出口崛起的时期,也是美国对外扩张走向世界舞台的时期。而美国为什么当年能够实现这些成就?一定和麦金莱推动的高关税有关。

不过,做因果分析,最忌讳的就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把时间先后当成前因后果。

不论特朗普实际上如何理解麦金莱关税,这个关税在历史上的效果都比他所描述的要复杂很多。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从今天的视角看过去,往往都会有一点刻舟求剑的成分,因为历史上的很多情境和今天大不一样。

比如1888年的"关税大辩论"时,麦金莱等政客们最关心的还不是什么产业问题,而是政府盈余问题。因为当年的美国政府规模非常小,而内战后的高关税带来了太多政府花不掉的钱,所以两党都认为应该减少政府收入来减轻对民众的税收负担。民主党认为只要减少关税就可以减少财政收入,而共和党认为减少关税会增加进口,从而增加整体财政收入,因而应该通过继续加高关税来解决问题……

在政府普遍赤字的21世纪,这样的关税讨论是很难出现在当代国家的。不过没过几年,随着1893年经济危机的到来,政府盈余就迅速萎缩,再也不是个问题了。而且19世纪末美国还在实行金本位,而且当时刚好还受制于黄金的短缺,正在遭受通货紧缩。因此麦金莱关税虽然确实增加了民众的生活成本,但也并没有带来普遍的高通胀。

所以特朗普之所以会频繁宣称关税可以替代所得税,关税不会带来通胀,跟这段19世纪末的特殊历史时期很有关系。

讽刺的是,当年美国财政的改革方向,其实是在推动用所得税来代替关税为政府提供收入。因为两党政客和专家其实也大都同意关税的负担是由美国民众来承担的,只是支持保护主义的一方认为被保护的产业终究会反哺民众。

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在自己的社交媒体(Truth Social)账号上发文说,上任后他便打算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施加不同程度的关税。网络截图

从历史上回顾,其实19世纪末高关税的效果很有限。美国在19世纪的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移民涌入美国所提供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以及美国的对外扩张。虽然高关税促进了一些产业的发展,但也通过提高原料成本给另一些产业带来了阻碍,整体来看很难说高关税具体有多少促进作用。毕竟在19世纪美国的关税较低的时候,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也不慢。

而且说到底,麦金莱的这类高关税政策,在制定的时候都是党派利益驱动的,哪个产业给共和党投的钱多,哪个产业就可以被关税保护,并不是真的抱着振兴美国制造业的目的搞的,所以征税对象上既有工业也有农业,既有原料也有制成品。

因此即便是在19世纪末的美国,高关税也是很有争议的。不光是支持自由贸易的民主党反对,很多民众也认为高关税是政府在给穷人增加生活成本,从而补贴相关产业的大资本家。

所以1890年推出的麦金莱关税法案,在当年并不受欢迎。共和党在1890年的中期选举直接输掉了众议院,推动该法案的麦金莱也丢掉了自己的议员位子。而在1892年大选中,共和党更是继续输掉了总统和参议院,1888年输掉连任的克利夫兰又再次回到了白宫。

但有趣的是,克利夫兰刚一上任,美国就在1893年遭遇了经济危机,导致民主党成了背锅侠。于是共和党在1894年的中期选举赢回了国会控制权,又在1896年赢下了总统大选,而此时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就是威廉·麦金莱。

虽然入主白宫的麦金莱还是干起了提高关税的老本行,但经历了这些年的经济政治波动,他对于关税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

1893年经济危机被当时很多人认为是国内生产过剩导致的,因此想要解决问题,就得为国内产品开辟海外市场。而在美国产品出海的过程中,他国关税就成了问题。虽然美国那时候能够捏一些小国家的软柿子,但欧洲国家以及它们的殖民地仍然不是光靠关税威胁就能搞定的,他们还会反过来报复和针对美国产品。

所以在美国产业界中,追求真正的"对等/互惠"贸易的呼声也随之涌现。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他们不再需要关税保护,而是更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和他国政府共同降低彼此关税,从而为他们的产品在国外打开市场。而对于中国这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则希望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来确保美国产品能在这中间分一杯羹。

在这种形势变化下,麦金莱也成为了"对等"原则的支持者。他不光推动国会在新的关税法案里加入允许政府降关税来谈判的"对等条款",也让国务卿去试图进行一些新的双边贸易谈判。直到1901年9月5日,麦金莱遇刺的前一天,他还在泛美博览会上演讲宣称要改革美国的关税体系,声称"商业战是无利可图的,善意的政策和良好的贸易关系才能避免报复……"

里昂·乔戈什用一把隐藏起来的左轮手枪击中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的假想图,T. Dart Walker绘维基百科

所以特朗普虽然张口闭口都是麦金莱,一上台就把阿拉斯加的北美最高峰重新命名为"麦金莱山",但是他的贸易战思路却颇有一种倒因为果的感觉,用1888年的麦金莱去反对1901年的麦金莱,用崛起前的美国来反对崛起后的美国。

但是这种颠倒也是必然的,毕竟美国在20世纪初逐渐开始放弃贸易保护的前提,是美国经济的强大和工业的崛起,而当这一前提不复存在,建筑于其上的政策自然也免不了灭亡。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