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伟指出,历史上确实有过大地震频发的活跃期,"面对地震频发,加强大地震形势判断的科学研究,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水平尤为重要。"
地震预报分临震预报、短临预报和中长期预报,临震预报和短临预报仍属于世界难题。
此前,中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系统总结了M7及以上高震级地震危险性的物理、形变、地质等多种标志,较为准确地确定了未来10年左右的中长期地震危险区和年度危险区。
"但短临预报还差'临门一脚'的功底。"徐锡伟说,还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仿真模拟等技术,在构建具有地域地壳结构特征的物理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特定地震构造模型条件下大地震、特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积累与演化机理,发现地震断层发生地震破裂和滑动前的特征参数值,也就是说需要加大基于三维地震构造模型基础上的数字地震预测预报探索,才能真正做到具有物理意义的地震监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