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恍惚:
前阵子还追着你喊"妈妈抱"的小不点,如今进门只一句"妈,我饿了";
昨天还拽着你衣角叫"爸爸陪"的小家伙,此刻递过水杯时只说"爸,喝口水"。
这一字之差的称呼,像窗台上悄悄爬高的藤蔓,你没留意它何时抽了新条,却在某个清晨发现:
原来孩子的成长,早写在这声喊里了。
奶声奶气喊"妈妈""爸爸"时,藏着最纯的"全依赖"
孩子刚会说话那阵,"妈妈""爸爸"是挂在嘴边的"护身符"。
饿了会举着空碗晃:"妈妈喂",摔了会攥着你手指哭:"爸爸吹",就连夜里惊醒,闭着眼也会摸索:"妈妈在"。
那声称呼拖着软乎乎的尾音,像含着颗糖,甜得能化进心里。
这时候的"妈妈""爸爸",是孩子世界里的"全能标签"。
他们会把捡来的小石子塞给你:"妈妈看",会把画歪的小人举给你:"爸爸夸"。
不是东西多金贵,是他们想把眼里的光,全捧到你面前。
老辈人说"三岁不离娘",这声奶气的称呼哪里是称谓?
分明是"你是我的天"的全然信任,是生命最初时,连呼吸都粘着你的依赖。
混着喊"妈""爸"与"妈妈""爸爸"时,是半撒娇半独立的小模样
等孩子上了小学,称呼就成了"灵活牌"。
要零花钱时会甜腻腻喊"妈妈",转头问作业就变"爸,这题难";
撒娇要抱时拖长音叫"爸爸",真要搬书时却脆生生一句"妈,搭把手"。
这混搭的喊法,像换季时的穿衣,早晨还穿薄的,午后就换了厚的,全看他们那点"小心思"。
其实这不是孩子有心思故意这样,而是孩子在学着"长大半步"。
他们懂了喊"妈妈"能换来更软的语气,喊"爸"能得到更直的答案;
知道"爸爸"的肩膀还能靠,"妈"的围裙里藏着爱吃的糕。
这时候的称呼,是"既想黏着你,又想试试自己走"的试探。
你若笑着应了,那声忽长忽短的喊里,就藏了默许:慢慢来,依赖和勇敢,都能有。
笃定喊"妈""爸"的日子,那声里藏着没说的"我疼你"
孩子上了中学,喊"妈""爸"就成了自然。
进门一句"妈,饭好了没",出门一句"爸,我走了",没多余的腔调,却像老座钟的滴答,稳稳敲在日子里。
你或许会怅然:那个黏人的小不点真长大了?
可转头看见他书包里偷偷塞着你爱吃的饼干,看见他在你咳嗽时悄悄关紧窗户,才懂这声短了的称呼里,藏着更深的疼惜。
这时候的"妈""爸",是孩子把"我需要你"换成了"我护着你"。
他们不会再抱着你说"怕黑",却会在你晚归时留着客厅的灯;
不会再缠着讲睡前故事,却会在你揉腰时,默默递过一个靠垫。
就像老树根,表面看枝干硬了,地下的根却缠得更紧。
那声"妈""爸"里,藏着没说出口的话:我长大了,该换我疼你们了。
不管喊"妈妈"还是"妈",反正那声里的暖,可从来没凉过
我常听有人叹:"孩子大了,就生分了"。
可这世上哪有什么生分呢?不过是爱换了件衣裳。
小时候喊"妈妈""爸爸",是张开手要抱抱;后来喊"妈""爸",是攥紧拳要撑腰。
就像老面馒头,刚出锅时暄软,放凉了瓷实,那股麦香,从来没变过。
我们或许会怀念那声奶气的"妈妈""爸爸",但更该懂: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场"体面的承接"。
他们从喊你时的全然依赖,到后来的悄悄体谅,不是情淡了,是这声称呼里,多了岁月酿的醇。
后记
所以啊,不管孩子喊你"妈妈"还是"妈","爸爸"还是"爸",你尽管笑着应。
因为那声里的牵挂,从他们第一次含混地喊出"爸""妈"起,就刻进了这辈子的缘分里。
而那缘分,就像根结实的绳,一头系着你,一头系着他,越拉越紧,暖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