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元涨到1000元,国庆假期是谁给县城酒店涨到千元的勇气?

2025-10-08 20:43  网易

这个国庆假期,很多人可能都经历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旅行。

当你满怀期待地逃离大城市的喧嚣,奔向短视频里那个风景如画的世界时,迎接你的可能不是诗和远方,而是一记响亮的"价格耳光"。


事情的高潮,发生在江西景德镇。

一位游客在网上晒出订单,上半年他花90元就能住下的连锁酒店,到了国庆假期,同一个房型,价格直接飙升到1000元。

涨幅超过10倍,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这更像是一场明目张胆的"洗劫"。


无独有偶,在内蒙古阿尔山,平日300元的民宿挂出了1500元的天价;在黑龙江伊春,经济型酒店成了"千元刺客";在陕西汉中,甚至有游客因订不到房,被迫花800多元在足浴店的沙发上过夜。

最讽刺的画面出现了:当县城快捷酒店的价格直逼千元大关时,北京的希尔顿酒店仅仅微涨2.87%,上海外滩的五星级酒店甚至比平时还便宜。


一场"价格倒挂"的大戏就此上演,试图"消费降级"的游客,最终付出了"消费升级"的代价。

这不禁让人想问,平日里温情脉脉的酒店老板们,为何一到假期就集体变成了"狼外婆"?

这疯狂宰客的勇气,究竟从何而来?

流量的"捧杀"与资本的"收割"

要理解这场价格狂欢,就必须看懂当下的旅游风向。

如今的旅行,早已不是跟着旅行社大旗走遍名山大川的模式。


年轻人更相信小红书上的"种草"笔记和抖音里的15秒绝美风光。

流量,成了新的指挥棒。

这种模式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将海啸般的游客精准地引向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城。


根据马蜂窝在2025年国庆期间的数据,二三线城市的酒店搜索量同比增长了惊人的68%。

一个最极端的案例是,某个网红小县城,全城的酒店床位加起来不足5000张,但在假期高峰,单日涌入的客流突破了10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20个人抢一张床。

在如此极端的供需失衡面前,经济学原理变得简单粗暴:酒店不再是提供服务的场所,而成了拍卖稀缺资源的平台。

价格,自然由手握资源的"卖方"说了算。


酒店老板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一个个移动的钱包,和一行行不断上涨的数字。

然而,如果把锅全甩给"供需失衡",那就太小看这场游戏了。

在失衡背后,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资本的影子。


疫情过后,全国酒店数量比2019年减少了25%,但华住、锦江这类连锁酒店巨头却在逆势扩张,大量收购三四线城市的中小酒店,悄然完成了区域性的垄断布局。

对于这些资本巨头而言,一个县城的爆红,不是一个建立长期品牌的机会,而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收割窗口"。


他们比谁都清楚,网红效应来得快,去得也快。

去年的淄博,烧烤火爆后酒店价格翻倍,结果热度在三个月内下降了40%,游客"用脚投票"的教训历历在目。

因此,他们的策略必然是--在热度消散前,将利润最大化。


那个从90元涨到1000元的连锁酒店,背后很可能就是这样一套冰冷的商业算计,而非某个民宿老板的临时起意。

在这场资本与流量合谋的盛宴中,真正用心经营的本地小民宿主,反而成了"打工人"。

他们被高昂的平台抽成、飞涨的布草洗涤成本压得喘不过气,要么被迫跟风涨价,要么在资本的挤压下黯然离场。


"市场调节价"--谁的"免死金牌"?

面对如此离谱的价格,游客们愤怒地质问:监管部门去哪了?

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失望。

在内蒙古阿尔山,当汉庭酒店从164元涨到上千元时,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回应是:酒店实行市场调节价,只要明码标价,就无法干预。


在景德镇,年初还让酒店签下"500元以下房型涨幅不超100%"的承诺书,国庆期间却形同废纸。

监管部门坦言,缺乏直接的执法依据。

"市场调节价",这个本意是激发市场活力的经济学术语,在节假日的旅游市场,却异化成了一块为价格欺诈行为背书的"免死金牌"。


它给了酒店一个看似合法的借口:我虽然贵,但我标价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套说辞的荒谬之处在于,它完全忽视了旅游消费的特殊性。

游客远道而来,行程早已规划好,面对天价房,他们真的有选择"不挨"的权利吗?

酒店老板们精准地捕捉到了游客"来都来了"的无奈心理,这已经不是一场平等的市场交易,而是一场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沉没成本进行的心理博弈。


酒店赌的就是你拖家带口,折腾不起,只能咬牙认栽。

这种监管的"无力感"真的无法破解吗?

也并非如此。

三亚市就曾根据酒店的星级设定房价上限,并细化违规判定标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说明,监管并非不能为,而是愿不愿为,以及如何为的问题。


当一个地方的管理者,将短期内的"消费数据"看得比长期的"城市口碑"更重要时,默许甚至纵容价格乱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值得庆幸的是,消费者的愤怒正在倒逼改变。

景德镇那家"千元酒店",在被网友持续举报后,最终被市场监管局以涉嫌违反《价格法》立案调查,并下架房源整顿。


这起事件标志着一个重要的信号:所谓的"市场调节价",绝不等于"任性定价","明码标价"也不能成为"哄抬价格"的挡箭牌。

最终,这场关于酒店价格的拉锯战,伤害的绝不仅仅是游客的钱包。

当一个游客用千元的价格,住进一个"招待所水准"的房间时,崩塌的是他对这座城市的全部信任。


这种"被割韭菜"的屈辱感,会迅速转化为社交媒体上的差评和"避雷"帖,其传播速度和破坏力,远非任何城市宣传片所能弥补。

"杀鸡取卵"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但总有人在现实中反复上演。

淄博的降温,大理的阵痛,云南某地因"天价"事件后旅游业的漫长复苏,都在警示着后来者:靠短期暴利透支的城市信誉,是任何网红流量都换不回来的。


当游客用脚投票,选择"反向旅游",涌向那些价格更稳定、体验更舒适的目的地时,留给这些"天价县城"的,只会是一地鸡毛和漫长的口碑修复之路。

归根结底,一座城市与游客之间,更像是一场"恋爱"。

偶尔的"小任性"可以被包容,但如果总是把对方当成予取予求的"提款机",那么最终等来的,必然是决绝的转身离开。


而信任一旦破碎,再想重建,可就比把90元的房价涨到1000元,要难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