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儿童手表事件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热议。
01
"暖新闻"翻车了!
事情源于几天前的山西媒体报道--
7月1日下午,来自广东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在列车上,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在列车上。
出站后,卢女士向大同南站派出所求助。由于儿童手表具备定位功能,经查询发现,手表定位仍显示在大同南站,卢女士判断手表已被当作垃圾处理。
卢女士说:"第二天我们预约了去云冈石窟景区参观,也不能'追着垃圾跑',便有了放弃的想法,可定位明明知道在哪里,于是有人推荐我们拨打市政服务热线。"
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卢女士取得联系,经追踪,确定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但箱内有约8吨垃圾,寻物难度陡增。为尽快找回失物,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紧急将垃圾转运至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空地。
两名环卫工人徒手在垃圾堆中翻找,4个多小时后,终于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丢失的儿童手表。当晚,手表被送还至卢女士手中。
事后,卢女士曾发红包感谢两位环卫工,但被婉拒。
我们来梳理一下此次事件的时间线。
丢手表是7月1日;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并顺利找到手表是7月2日。
7月6日下午,大同市城市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从绝望到惊喜!大同城管在8吨垃圾中"挖"出游客希望》为题,率先讲述了这个他们认为很感人的故事。
文章开头即"上了价值":"如果来的不是大同,我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还有这样的幸运,而这样的幸运是由众多善良的人推举而成。" 近日,来自广东深圳的卢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在大同的难忘经历,并定制了锦旗,向大同城管人表达最诚挚的谢意。这场跨越8吨垃圾、历经4小时的暖心接力,背后是大同城管人的责任与担当,更是这座城市文明温度的生动写照。
其后,大同市内、山西省内、国内媒体也相继开始了报道。强调大同市从12345热线响应到环卫工人执行的全流程高效协作,展现城市服务温度。然而,这则看似正面宣传山西大同的"暖心新闻",却饱受舆论质疑。话题"翻垃圾找儿童手表被质疑浪费人力"冲上热搜第一。
大同市新城环境卫生工程有限公司也曾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转发了当地媒体的报道。记者注意到,转发的其中一篇相关报道已删除。
02
网友在质疑什么?
许多网友认为"这样的故事根本看不出来哪里动人,也不值得宣扬推广""这样的行为有必要吗?""如果是人工耳蜗等关乎救命、要紧的工具还可以这样做,一个儿童手表有必要这样翻找吗?"
还有网民认为,相比于一个儿童手表,环卫工高温作业4小时的人力成本、垃圾转运处理费用远超物品价值。同时,上述所谓的"暖心报道",无视基层工人的付出,高温下徒手翻找垃圾存在健康风险,报道也未提及对环卫工人的额外补贴或防护措施。
还有网友质疑该行为滥用权力浪费人力,部分跟帖称当事人系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卢某,所以当地才如此上心。对此,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回应,经核查 ,事件中的卢女士并非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网传消息是谣言。
另外,还有一些网友对"卢女士表示发红包对方拒收"这个细节感到疑惑。红包是发给城管局工作人员的,还是发给环卫工的?拒收的是城管局工作人员还是环卫工?城管局不能自己请客,让环卫工埋单吧!
03
相关部门两次回应
针对网友关心问题,昨天(7月14日)晚上,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经理王军和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清洁部部长温东进行了回应。
肖志刚介绍,城市管理局本身是一个服务单位,对12345热线转办的事情接诉即办,没有过多考虑"值不值"的问题,此次求助的卢女士就是一位普通游客,没有其他身份,不管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他们都会提供帮助。肖志刚坦言,此次事件对工作有促进作用,坦诚接受老百姓的批评,下一步会对环卫工人有一定奖励。肖志刚表示,"以后遇到市民求助的事情还是会做,不会因为这次事情影响正常工作。"
具体怎么奖励,王军介绍,环卫公司将拿出一部分经费,成立"助人为乐"基金,目前正在落实资金来源、制定奖励规则,将给予此次事件涉及的两名环卫工人奖励。并且这项工作将会常态化,以后对所有乐于助人的员工都会进行一定奖励。
温东直接参与了整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他介绍,他是当天上午10点半左右对接上卢女士,当时确定卢女士丢失的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但箱内有约8吨垃圾,为尽快找回失物,下午,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将垃圾转运至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场的一个平台寻找,这块平台在室内,类似厂房,有通风设备,不存在室外暴晒情况。
寻找途中,卢女士有提出,"实在找不到就别找了。"但是温东介绍,因为工人已经将垃圾都摊开了,并且手表有定位功能,会发出"滴滴"的声音,所以他们还是决定继续寻找。手表找到后,卢女士确实发了一个微信红包,请他转交给两位环卫工,但是温东认为,这是本职工作,不应该收钱,便没有点开红包。因为此前,他们也曾在垃圾中帮市民找过药品、钥匙、手机、人工耳蜗等物品,没有收钱的先例。目前,两位环卫工人在正常工作。
关于"为了找回一块儿童手表,花4小时翻8吨垃圾寻找值不值"的质疑,此前,山西大同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肖志刚此前曾回应称:"做啥是值,做啥不值?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得太高,也不要把它放得太低。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然而,相关部门的两次回应并未平息网友的质疑。
04
公众为何仍不买账?
因为,这件事投入的成本和收益极不对等。
诚然,公共服务有其特殊性,一些投入付出其实很难完全用"成本-收益"的逻辑来审视。或许不宜简单地将一块儿童手表的价值,与环卫工高温作业4小时的劳动、垃圾转运处理费用等成本,进行绝对的量化衡量。
但是,过去环卫工人千辛万苦寻找失物,往往找的是价值巨大、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比如,大量现金、听障人士的人工耳蜗、已故亲人留下的纪念品、存有重要资料的电子产品等。一块价值不算高、意义不很大的儿童手表,值得如此大费周章吗?
因为,该被表扬的人在隐身,该拿到的报酬有没有拿到同样没说清。
两名环卫工高温下从8吨垃圾中找回手表,在臭哄哄热腾腾的垃圾中付出代价的是两名环卫工,可唱高调的却是城管领导。
如果是两名环卫工人接受采访时说"只要游客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想必大家信服!但,让辛苦的环卫工成为虚化的背景,脸都不露一个,没名没姓,未受表彰,领导冲在前面自己表扬"我们肯定去做",这让人很不舒服。面对8吨垃圾下的汗水,无法想象的辛劳,不要慷他人之慨。
这在网友看来,这不是值不值的事,而是到底有没有尊重环卫工。
"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的承诺如果不设置前提,岂非游客丢个钥匙、丢本书、丢支笔,环卫公司也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找?为弥补个人疏忽,大量消耗公共资源,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相关管理部门需充分考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者权益的切实保障、服务边界等综合因素。12345等城市服务热线也应建立更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如区分 "紧急救命物品" 与 "普通失物"等,在满足民众需求与资源优化间找到平衡。这些考量才是检验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的关键指标,也是政府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的必答题。
真正暖人心的,从来不是慷他人之慨的大方,更不是环卫工人"没苦硬吃"的付出。暖心故事,不能灼伤真正劳动的人,不能"寒"了以人为本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