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5 日,许多网友打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官网"的时候,看到的竟然是一片黑白的肃穆页面,顿时吓了一跳。不少人一瞧,紧接着就被一份讣告戳中了泪点--我国杰出的大气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的资深院士任阵海,因病治不好,于 11 月 1 日晚上在北京去世,享年 93 岁。这位一辈子都在为"蓝天"努力的老人,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其实你知道吗?他这一生,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从核试验基地到大气污染防治的第一线,每一步走得都特别坚实又伟大。

1932 年 11 月,任阵海出生在河北省大名县一个普通家庭,世系是河南新乡人。从小他就特别喜欢抬头望天,常常好奇"为什么天空有时候是蓝色的,有时候又变得灰蒙蒙的"。这份对天空的兴趣,后来成了他投身大气物理研究的起点。1955 年,他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气象专业毕业,要知道,在那些年考上北大还不是件容易事,更别说选择相对冷门的气象专业了。由此可见,他早就把"研究天空"当成了终身的追求。
毕业后,任阵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逐步积累着自己的科研经验。让人特别佩服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需要人手去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搞科研,那地方条件非常艰苦,又离家远,还得面对辐射的危险,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但任阵海完全没犹豫,主动请缨带队前往。在马兰基地那些年,他白天顶着烈日测观测数据,晚上在简陋的帐篷里整理数据,为"两弹一星"工程的气象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还获得了"'两弹一星'气象保障突出贡献个人"称号。有网友看到这段经历后留言:"老一辈科学家真是太伟大了,哪里需要去哪里,毫无怨言!"

1981 年,任阵海调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了他科研生涯中的新战场。那时,我国大气环境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领域都还没涉及,他一到就挑起重担,负责组建大气环境学科,从零开始搭建团队。后来,他还担任了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和院副总工程师。到了1995 年,凭借在大气物理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能获得这个头衔,足以证明他的科研能力有多厉害。
任阵海最出名的,就是开创了" 大气环境容量理论"。简单说,就是可以测算出一个地区的空气能"装得下"多少污染物,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发动污染。这一理论,为我国之后制定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不仅如此,他还带头搭建了我国头一个大气环境的立体监测系统,研发出不少关键的环境检测设备。过去我们监测空气质量,基本靠人工取样,既费时又不太准。有了这些新设备之后,监测数据变得又快又准,为应对气候变化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

这些年,咱们能看到天儿越发亮堂,背后可是任阵海的大功劳。他的科研成果,不光是在国内大气环境治理上派上用场,还在国际环境争端、气候变化协议的履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方说,在某次国际气候谈判中,正靠着他团队提供的准确数据,我国才在谈判桌上占得了更大的话语权,保护了国家的利益。他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终身成就奖"等不少荣誉。面对这些荣誉,他总说:"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的付出,更得感谢国家的支持。"
任阵海一辈子都坚守着"国家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的信条。就算到了晚年,九十多岁的高龄,他依旧没有放下科研的事,每天早上都跑到办公室查资料、指导年轻科研人员。有同事提起,去年冬天,他因为身体不舒服住了院,可刚出院没多久,就坚持回到研究所,说"还有几个数据没看完,年轻人们可能需要我的建议"。这种"甘当人梯"的精神,感动了许多后辈。有年轻科研人员说:"任院士就像我们的爷爷一样,不仅教我们做科研,还教我们怎么样做人,他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他的去世,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重大损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官网变成黑白色,也是为了表示对这位老院士的深切怀念。消息一传开,网友们都在网上缅怀他:"感谢任院士一辈子为蓝天拼搏,您放心,我们会继续保护好这片天空!""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向任院士致敬!"还有人晒出自己拍的蓝天照,配文:"这是您用一生守护的蓝天,现在依旧清澈明亮。"
像任阵海这样的专家科研工作者其实还有不少,他们一辈子默默无闻,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国家科研事业上面,不图名利,只希望能为国家多作出一些贡献。就像夜空中最明亮的那几颗星,虽然有些已经陨落,但他们的光辉始终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任阵海院士虽然离开了,但他开拓的大气环境研究事业依旧在延续,他的精神也会长久流传。在未来,会有更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接过他的"接力棒",继续为守护中国的蔚蓝天空努力。而咱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当下的蓝天白云,践行环保的理念,不辜负老一辈科学家的辛勤付出。愿任院士一路走好,您用一生守护的蓝天,我们会永远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