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日前,解放军南部战区位南海海域组织联合海空战巡,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对搅局者形成有力震慑。同一时间,美菲在巴拉望岛及附近南海海域举行联合军演,菲律宾还在黄岩岛附近搞所谓年度演习。这一系列事件背后,中菲关系的变化以及中方态度的转变值得深入探讨。
菲律宾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的举动不断,自小马科斯上台后,其在南海的挑衅行为明显增多。多次非法闯入我仁爱礁、仙宾礁邻近海域,蓄意制造碰撞事件,严重破坏了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而在这些挑衅行为的背后,是菲律宾对自身利益的错误判断和对外部势力的过度依赖。
南海(资料图)
从能源方面来看,菲律宾的处境颇为艰难。马拉帕亚天然气田一直是菲律宾的重要能源支柱,为该国提供了大约五分之一的电力。但如今,这个气田已接近枯竭,菲律宾的能源供应面临着巨大的缺口。并且,菲律宾本身缺乏石油资源,长期以来在能源上高度依赖进口,国际油价的每一次波动,都会让菲律宾的财政承受不小的压力。一旦能源供应链出现问题,整个国家的能源供应体系都将岌岌可危。
为了解决能源问题,菲律宾政府设定了看似宏伟的目标,计划在2030年将清洁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提升至35%,到2040年进一步提高到50%。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据估算,在2024年至2050年期间,大约需要5000亿美元的投资。对于经济基础本就薄弱的菲律宾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在寻求能源合作方面,菲律宾最初将希望寄托于中国。在杜特尔特执政时期,中菲关系处于蜜月期,中资企业大量涌入菲律宾,为该国带来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双方在能源、基建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这些合作本可以为菲律宾的能源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有助于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比如,众多基建项目的开展,为菲律宾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但马科斯上台后,情况急转直下。新政府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不断挑衅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导致中菲关系迅速恶化。这种恶化直接反映在经济合作上,原本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众多能源和基建项目纷纷停摆,中国企业也开始陆续撤资。像备受瞩目的苏比克 - 克拉克铁路项目,也因中菲关系的变化而停工。这一系列的变故,让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也变得更加渺茫。
此时的菲律宾,开始将目光转向美国和日本,希望能从这些国家获得帮助。菲律宾希望美国企业能够参与其海上油气开发,同时也向日本寻求技术、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支持。然而,菲律宾的这一期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