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廿八,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也是夏季的收官节气。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120°,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阶段正式开始。正如民间所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暑气蒸腾,酷热难当。
大暑往往落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热浪滚滚、潮气弥漫。南方地区雷阵雨频发,台风偶有来扰。"热极生变",也正是这一时节的真实写照。阳光强烈,地面热量积聚,"湿热交蒸"达到顶点。
大暑虽热,却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期。水稻、玉米等作物正值旺盛生长期,光照、水分恰到好处。"一日晴好,胜似良田百亩",是老农口中流传的心声。此时正是"万物竞长"的好时节。
除了气候,习俗也不少。南方不少地方有喝伏茶、晒伏姜的传统,寓意顺时而行,消暑解渴。老一辈常说,"大暑伏茶两碗水,不怕炎热与湿气",体现出节令中民俗的智慧与生活经验。
大暑不只是一个气象节点,更是农时节令与民间生活交汇的时期。从"斗指未"到伏天正中,这段时间虽热,却也充满生机与收获。了解节气规律,更能读懂天地之间的自然节奏。
大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赶上"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气温节节攀升,阳光如火,照在人身上仿佛能烤出热浪来。古人形容:"赤日炎炎似火烧",这时候的热,是带着湿气的黏热,不是单纯的干燥,而是"蒸笼"般的包裹感。
进入大暑,空气里不仅热,还湿。这段时间常有雷阵雨来凑热闹,尤其南方一带,常常是上午骄阳似火,下午雷声大作。"雨热同期"的现象特别明显。老话说,"大暑小暑,有米也难煮熟",说的就是湿热交加的难受劲儿。
气候的湿热并非一无是处。这个节气其实是农作物"蹿个儿"的黄金期,光照强、水分足,为庄稼带来了生长的好条件。就像人们常说的那句,"大暑到来禾苗壮",土地虽被热得冒烟,但却是农田最需要的日子。
华南一带,大暑几乎是"高温+暴雨"的代名词。阳光炽烈、雨水丰沛,常伴随雷电天气。尤其东南沿海,35℃以上的日子一个接一个地来。"热在三伏,大暑最甚",这句话不夸张,正道出了大暑气候的集中特点。
今年大暑不一般,老话"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有啥说法?
2025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廿八,迎来了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进入第五日。按老辈人讲法,"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说的是大暑比中伏来得早,往往会带来一些气候上的隐忧,特别是对农作物影响不小。
按常理说,大暑阳光猛烈,气温高企,而中伏是"三伏之首热",一旦大暑提早到来,热上加热,常常出现"连晴不雨、赤地千里"的现象。正如"热在三伏,最热在中伏",这一阶段,田里缺水,庄稼最怕干。
因此,这样的年景让人担忧。尤其对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如果遇到久旱不雨,农作物生长缓慢甚至枯萎,那一整年的辛苦都可能打水漂。为了应对,老一辈往往在早些时候就会抓紧蓄水、修渠,以备不时之需。
再看今年的情况,大暑落在7月22日,中伏却要到7月30日才开始,确实应了"大暑中伏前"的说法。照着这个节令排布,一些地区可能会经历连续高温甚至干旱。农事安排上,更要提早准备,防止减产。
故,在古代没有现代天气预报,但老祖宗凭借多年耕作经验,摸索出不少观察天象的规律。民间有句老话:"白天大暑伏穿袄,晚上大暑蒸桑拿",这话到底啥意思?又该怎么理解呢?
"白天大暑伏穿袄,晚上大暑蒸桑拿"
大暑节气的变化,不只看哪一天,更要看具体是白天还是晚上交节。民间有句话,"白天大暑伏穿袄,晚上大暑蒸桑拿",说的就是这个时段对气温走向的影响,尤其在我国地域辽阔的背景下,各地天气大不相同。
若大暑是在白天交节,通常预示气温起伏较大。有年大暑刚进,南方下起连阴雨,高原一带甚至要穿上外套避暑。人们说"伏天穿袄",虽听着夸张,却也点出了节气中的气候反转,温差和湿度的微妙变化。
但若大暑落在晚上,情势往往截然不同。此时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段,热浪蒸腾,风里都带着灼意。人们常形容"像在蒸笼里",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被滚滚热浪笼罩,屋外站一会儿就能出一身汗。
由此看出,大暑不仅仅是"热",更是"湿热并重"的代表。不管是"晴空烈日"还是"雨热交加",都让人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赤日炎炎"。节气虽短,但传递出的气候信息却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与留意。
今年大暑在哪里?有啥说法?
22025年大暑交节的具体时间为:2025年7月22日21时29分,农历六月廿八。显然应了"晚上大暑蒸桑拿"的说法,预示今年三伏或将迎来闷热难熬的桑拿天。
总结:今年7月22日是大暑,俗话说:"白天大暑伏穿袄,晚上大暑蒸桑拿",虽说因地而异,但这也反映了气候节律的经验判断。节气虽非预报,却是古人观天察地的智慧结晶。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