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河南一所中学的"感恩教育"冲上热搜,画面扎心--孩子们踩着家长的背走过去,台下掌声雷动。校方回应称"细节考虑不周",但轻描淡写的一句道歉,真能抹去这场闹剧背后的荒诞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感恩"不是表演,更不是践踏尊严的仪式
活动照片里,家长趴成一排,孩子踏背而行。有人说:"家长自愿的,有什么问题?"可问题是,感恩何时成了公开的肉体屈从?若感恩需要靠踩踏至亲来体现,那爱的教育岂不成了驯化表演?
校方称这是"拓展活动",却暴露了某些教育者热衷形式主义、漠视心理边界的通病。真正的感恩,是孩子深夜为你端的一杯热水,是你病榻前他紧握的手,而不是踩着你的背走过时,台下雷鸣般的掌声。
2. 教育"形式主义"正在制造批量创伤
从集体跪拜父母到当众洗脚,再到如今的"人肉地毯",某些学校对"感恩教育"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虐心剧场"层面。为什么?因为视觉效果强、场面震撼、容易写进汇报材料!
可这些策划者忘了:教育不是马戏团杂技,孩子不是演员,家长更不是道具。这种简单化、粗暴化的形式,只会让孩子陷入"服从性测试",让亲子关系染上压抑与羞耻。
3. 谁的"自愿"?家长沉默背后的无奈
尽管学校强调"家长同意",但在家校权力不对等的环境下,多少"自愿"是真正的选择?当老师在场、其他家长围观,谁敢拒绝?又有多少父母误以为"忍受疼痛"才是爱的证明?
这背后,是一种扭曲的"牺牲叙事"--仿佛父母越痛苦,孩子越感恩。可真正的爱,从不该以尊严为代价。
4. 整改不能止于道歉,教育需要"人性化校准"
校方道歉中称"优化育人方式",但若不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层反思,类似的闹剧还会换着花样上演。教育不是流水线,孩子不是标准化产品,感恩更不是靠一场戏剧化表演就能速成的。
建议下次活动改成:让孩子与父母并肩徒步,携手完成一项挑战;或共同做义工,在协作中理解付出与回报。感恩,应扎根于平等与尊重,而非跪拜与踩踏。
结语:
这场"人肉地毯"闹剧,踩疼的不是背,是现代教育的软肋。当学校把感恩变成一场践踏尊严的仪式,我们该警惕:教育的终点,究竟是培养健全的人,还是制造顺从的符号?
真正的感恩,从来不需要任何人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