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刚送走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冬日的脚步已悄然临近。街头的落叶堆得愈发厚实,北方的冷空气带着凉意频繁南下,农人们忙着给冬小麦盖土、把蔬菜入窖,万物都在为"闭藏"做准备--距离立冬,只剩十来天了 。

作为秋冬交替的关键节点,立冬总牵动着人们对寒冬的想象。古人没有气象预报,却在年复一年的观察中总结出不少经验,"上午立冬大雪封门,下午立冬单衣过冬"便是流传甚广的一句农谚。老话的逻辑很直白:若立冬在上午交节,意味着冬季会严寒多雪,积雪能没过门槛;若是下午到来,则预示着冬天偏暖,晴朗天气居多 。
今年立冬到底"落"在何时?答案藏在天文规律里--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斗柄指向西北,立冬便正式登场,这个时间通常在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 。2025年的立冬时刻已明确:11月7日12时03分48秒。按照民间"过午为下午"的习惯,这个正午时分的交节,妥妥算"下午立冬",刚好对应上"单衣过冬"的说法 。

不过老祖宗的经验,放在今天还准吗?气象专家早就给出过解释:立冬只是节气意义上的"冬之始",和气象学里的"入冬"不是一回事。气象学判定冬天的标准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而我国幅员辽阔,立冬时东北早已大雪纷飞,江南还在秋意里徘徊,华南甚至能见到30℃的"小夏天",单靠交节时辰显然无法概括全国气候 。

更关键的是,冬季冷暖受冷空气强度、洋流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就像2024年立冬在清晨6点多,算"上午立冬",但北方部分地区冬季反而出现了阶段性回暖;而有些"下午立冬"的年份,寒潮也可能突然"偷袭"。中国气象局就曾明确,农谚是古人基于局部地域的经验总结,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精准预测依据 。
抛开天气预测,立冬本身藏着不少值得留意的讲究。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清晨水面会结起薄冰;"二候地始冻",泥土变得坚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古人见野鸡变少、蛤蜊出现,便浪漫地认为鸟类潜入水中化作了贝类 。

习俗上南北更是各有特色:北方人立冬必吃饺子,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既应了"交子之时"的节气特点,又图保暖寓意;南方人爱煮姜母鸭、酿黄酒,浙江绍兴的"冬酿"还得等立冬后才开工,低温能让酒香更醇厚;老南京则会嚼生葱,说能抵抗湿寒 。
不管农谚准不准,立冬后的保暖养生总得跟上。北方要警惕初雪和大风,提前备好羽绒服;南方昼夜温差大,"洋葱式穿衣法"最实用;饮食上遵循"立冬补冬"的说法,吃点羊肉、山药等温补食材,但别过量进补。毕竟,无论暖冬还是寒冬,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