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时间过得真快,2025年4月4日20时49分,我们将正式迎来清明节气,因清明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与此同时,清明节又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大日子。
清明最初只作为节气名称使用,并没有节日的属性。《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清明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不难看出,清明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和农事的重要时间节点。
清明作为节日始于唐朝,话说在这之前,以祭祀核心的节日还是寒食节,到了唐代,规定寒食至清明连休七日。这么一来,寒食节的墓祭习俗与清明的节气融合,清明逐渐从节气升格为了节日。渐渐地,寒食禁火、吃冷食、以及上巳踏青的习俗都被清明吸纳。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清明在当时已经成为拥有了祭祀、踏青、蹴鞠、荡秋千、插柳、吃青团等多种习俗的复合型节日,寒食节却成为了清明的"前奏",而上巳节更是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今年清明节不一般,可谓"60年难遇"
1.今年的清明是晚清明
清明节气交节令时间的早晚是有说法的。如果清明节落在农历二月的话,就说明是早清明。如果清明节落在农历三月,就是晚清明。晚清明说明倒春寒的时间会比较长。
今年的清明节是农历的三月初七,因此今年的清明是晚清明。
2.今年的清明"凶日"
我民间有"建除十二神"的说法,人们用此方法来择吉。建除十二神依次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今年清明节对应的干支时间为乙巳年、庚辰月、癸卯日。按此推算,今年的清明节恰逢"闭日"。闭有闭塞不通之意,是古人眼中的"凶日"。
3.今年是双春闰年的清明
今年的清不一般,今年既是双春年,又是闰年,因此,有些地方有"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说法。其实双春年也好,闰年也罢,只是农历置正的方式,与上不上坟并无关系。再说,清明节法定假期只有一天,加上调休才只有三天,如果错过清明这天,扫墓的日程将会更加紧凑。
清明节很快要到了,老祖宗说上坟4人不去,指的哪些人?
上坟4人不去
(1)70岁以上的老人不去上坟
清明节是备受民间重视的祭祀大节,有关扫墓的习俗也不少,其中之一是:七十岁以上老人不上坟。
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已经属于高龄老人的范畴了,所以民间也有"人过七十不上坟"的说法,这主要是基于对老年人健康和安全方面的考虑。
七十岁老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处于下降的状态,还容易触景生情后过度悲伤。加之墓地通常位置比较偏远,且道路崎岖,老人前往容易发生危险。
提醒老年人,上了年纪很多事也要学会放心,清明扫墓可以交给自己的子女。祭祖是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但孝道的体现不仅仅局限于扫墓这件事。老年人可以通过教导子孙后代,传承家风,这也是孝道的体现。
(2)10岁以下的孩子不上坟
在许多地方的清明祭扫习俗里,有十岁以下孩子不上坟的说法。
10岁以下的孩子体质较弱,抵抗力不强。坟地往往位于郊外,环境复杂,空气可能较为潮湿阴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特别是清明节时节,北方多风、南方潮气重,这都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此外,孩子对生死、祭祀等概念的理解相对有限。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调皮而在坟茔前嬉戏打闹,这在长辈看来是对祖先的不尊重。坟地往往比较阴冷、压抑,孩子看到墓碑、坟茔可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还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十岁以下孩子是否可以上坟这件事,我们要从对祖先的敬重、对传统祭祀仪式庄重性的维护,以及如何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等诸多因素去考量。
(3)近期遭遇重大变故的人不上坟
清明节上坟还有什么人不适合去呢?近期突遇变故的人。
遭遇重大变故的人可能处于深深的悲伤之中,上坟祭扫时人们的情绪比较低落,这容易勾起痛苦的回忆,加重心理负担。重大变故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也包括身患重病等变故。如果此时前往祭扫,会使人难以承受上坟时的体力付出和情绪波动。
为了缓解这些影响,建议近期遭遇重大变故的人不要前往墓地扫墓,可以给自己一段时间,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疏解,或让自己的身体得以休养生息,等自身条件允许了再亲自前往表达怀念之情也不迟。现阶段可以请家人代为上坟,传达自己的思念,也可以在家中设立祭台聊表心意。
(4)女婿不上坟
清明祭祖扫墓是一项重要的习俗,按照传统祭扫习俗,有些地方有"女婿不上坟"的讲究。
按照传统,清明上坟祭祖主要是家族成员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扫。参与人员通常为家族中的后代,包括子女、孙子女等。也就是说,祭祖扫墓主要是由直系亲属来完成的,女婿并不在列。
在民间,还流传着"女婿不祭岳父坟"的老话。古人认为,如果女婿参与祭祖仪式,就相当于这家没有后人了,这对祖先来说是大不敬的。在古代社会,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祭祖活动主要是家族内部成员的责任。女婿作为外姓人,与妻子娘家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不参与祭祖活动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三土不用
坟周土不取:古人讲究"不涸泽而渔",取土留坑易积水伤坟。犹如《齐民要术》记载的"修渠固堤"之法,当取百米外干土,保持墓地周正。
黄土地为尊:"黄天厚土"自古象征丰收,明代《天工开物》记载"黄土宜稼穑",添此土既寓五谷丰登,又合"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
河畔土勿用:《水经注》警示"流水不腐",河边土质松软含水,易致棺木腐朽。正如"根深蒂固"的成语寓意,当择高处干燥之土,方显子孙诚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