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卫视曝光的沈飞新厂房
这条新生产线采用"脉动式"装配理念,即飞机在不同工位之间定时移动,每一工位专注完成固定装配任务,与传统"飞机不动、工人排队干活"的方式相比,效率提升数倍。这种模式正是F-35实现年产150余架的秘诀,而沈飞此番引入,不仅表明中国航空工业制造理念的升级,更展现出对五代机大批量交付的底气。
过去对于歼-35的量产规模,多有"保守乐观"推测,普遍认为首年产量在20至30架之间。然而从厂房规模、生产模式及当前交付节点来看,现实远比外界预想更激进。首先,沈飞歼-16项目已接近收尾,预计产量封顶在400架左右,四条产线即将转向歼-35。这就为歼-35未来2至3年持续提升年产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脉动生产线的智能化程度远高于传统装配线。据报道,其可实现每72小时下线一架歼-35,年产50架起步并非难事。而若进一步扩充产线、优化工序节奏,冲击年产百架的目标并不遥远。可以预计,到2026年,沈飞年产歼-35可达80至100架,叠加成飞的歼-20产线,意味着中国五代机年产量将突破200架大关,进入全球绝对领先梯队。
▲F-35的"脉动式"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