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娱乐圈被流量与速成裹挟,71岁的陈佩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航道。2025年,他将打磨多年的《戏台》搬上大银幕,以一部沉淀九年的作品,再次打破大众对艺术创作的固有认知,让整个行业为之侧目。
春晚舞台上的喜剧丰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是春晚不可或缺的亮色。《吃面条》里憨态可掬的吃面场景,《主角与配角》中关于身份的经典拉锯,《胡椒面》全凭动作传递的诙谐,都成了刻在观众记忆里的欢乐符号。这些作品不止带来笑声,更以贴近生活的洞察,重新定义了喜剧的表达,成为一代人的文化印记。
1999年,因版权纠纷与央视对簿公堂后,陈佩斯告别了春晚舞台。许多人以为这是他艺术生涯的终点,却没料到,这只是他转向更广阔天地的起点。
话剧市场的拓路者
离开荧幕后,陈佩斯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尚处边缘的话剧领域。2001年,首部话剧《托儿》问世,谁也未曾想到,这部没有当红明星加持的作品,能在40多个城市巡演时场场座无虚席。随后的《阳台》《阿斗》等作品,更是让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成为话剧爱好者的朝圣地。他亲力亲为,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培养新人,一步步将话剧从小众圈子推向大众视野,让更多人感受到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
九年深耕,电影《戏台》的匠心
将话剧《戏台》改编成电影,陈佩斯足足用了九年时间。他坚持原班人马出演,认为"角色的灵气早已融入他们的表演";坚持采用胶片拍摄,只因"数字技术难以呈现岁月的质感";坚持实景搭建民国戏院,为的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九年里,团队巡演3000多场话剧,反复打磨剧本与表演,只为让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拍摄过程中,71岁的陈佩斯拒绝使用替身,亲自完成撞柱、下跪等高强度动作。一场戏结束后,他扶着墙缓了许久,却笑着说:"角色的情感得靠真动作传递,来不得半点虚假。"他饰演的五庆班班主侯喜亭,将戏班生存的艰难与对戏曲的坚守演绎得入木三分,点映时,一个跪地悲泣的镜头,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真切体会到"戏比天大"的深刻内涵。
跨代携手,传承喜剧力量
《戏台》汇聚了黄渤、姜武、余少群等老中青三代演员,新老喜剧人的合作成为影片的一大看点。黄渤放下影帝光环,成功塑造了滑稽的"陈小二";陈佩斯则一改往日的喜剧风格,以沉稳的表演展现侯喜亭的厚重。黄渤坦言:"在陈老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表演技巧,更是对艺术的敬畏。"
天津路演时,陈佩斯与儿子陈大愚同台演出,展现出艺术传承的默契;德云社靳鹤岚、朱鹤松的相声助阵,让不同艺术形式碰撞出别样火花。这种跨代际、跨形式的合作,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热度,更让观众看到喜剧精神的代代相传。
以作品立世,为行业树标杆
在这个追求速成与流量的时代,《戏台》的出现如一股清流。没有流量明星加盟,没有大规模宣传炒作,仅凭作品本身的质量,预售及点映票房便突破2000万元。这一成绩虽不及流量大片,却彰显了观众对"慢工出细活"的认可。
从春晚舞台到话剧剧场,再到如今的电影银幕,71岁的陈佩斯从未停止突破的脚步。他用《戏台》证明,真正的艺术创作不在于迎合潮流,而在于坚守初心。在喧嚣的娱乐圈中,他如一棵常青树,始终向着艺术的高峰生长,让人们看到专注与坚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