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您认为目前的房价筑底了吗?
贾康:总的大趋势看,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辖区,房地产市场的筑底企稳、止跌回稳已经相当明显。
搜狐财经:这几次会议之后,止跌回稳前加了"用力"二字,由此很多人认为房地产领域还有大政策,而且力度还不小,加重了一批买房"等等党"的观望情绪,对此您怎么看?
贾康:会有跟进的政策,如果一线城市中北上深可以进一步放松行政管制,那是很健康的,可以跟着在这个方向上做。现在政策是"小步走",试探着逐渐放松,只有广州一次性将行政限购全都撤销,然后出现成交量的井喷现象。
我一直在强调,想买房的人一定要想明白,如果用自己的钱买心仪的房子,买到手那是享受生活。不用太计较购买后的账面财富量值波动,不必过多考虑这个事情。看到当下这个趋势,止跌回稳大体上差不多了,那么该出手时就出手,是最符合自己实际利益的。
搜狐财经:从降准降息的角度看,您认为2025年房贷利率还会下调吗?
贾康:房贷利率不一定总是简单地跟随总体的降准降息通道上的基准利率,前一段时间对房贷利率有专门政策指导是明显下调的,但节奏上未必踩着基准利率下调的时点,而且整体市场面上情况变化以后,不少城市的房贷利率从3%以下,又重新回到3%以上了。
这表明什么呢?金融界普遍的实际认知是,这一轮房地产市场下调的底已经看到了,而且已经大概率上稳住了,所以就没有必要继续下调房贷利率了,可以适可而止,并试探着再往上回升。各个地方肯定会有差异,但现在已经没有继续准备下调的声音了,回调的却已见一些报道。
搜狐财经:对于2025年的房地产走向之中的机遇,您如何看?
贾康:我认为供需双方都要注意,现在的情况是面临一个机遇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对开发商而言,要考虑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有抓住机遇的自觉性;对于购房人而言,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购买对象,要避免落在临界点的后面。
构建发展新模式,四大配套缺一不可
搜狐财经:对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构建,也是这几年以来一直在谈的话题,您有何思考或观点?
贾康:新的模式,我认为就是中央过去说的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应该是一个意思。这个长效机制或者新模式怎么形成?中央在2016年930新政以后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有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就是要有基础性制度建设,现在类似用语又再次出现在中央相关文件里。
基础性制度建设,我觉得至少是四个方面的改革,要在一起形成高水平的配套:
第一是土地制度改革。房地产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还有提高真实城镇化水平比较可观的空间),还会有大量不动产的形成--房地产广义的概念不仅是有住宅,还有工业的、商业的、行政的等等,当然住宅是老百姓最敏感的。形成房地产,它必然要用地,地皮如何有序、可靠而符合整体发展要求地供给出来,前面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全中国基本农田要占补平衡。
这个占补平衡怎么做?重庆有经验,但始终没有得到正面推广--就是地票制度+土地收储制度,这件事情应该在改革方面动真格,才能够适应城镇化,有序地把地皮供出来。
第二是住房保障轨和市场轨"双轨统筹"机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上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建经济适用住房之后,保障房具体形式曾五花八门,有一二十种。这些年已经比较清晰地落在保障轨住房供给基本形式上,就是租售并举框架下,首先是公租房,再有政策性长租房,还有共有产权房,也就这几类了,不要再搞得五花八门。
这个托底的事情现在正在抓紧做,从原来的棚户区改造到现在的城中村改造,这是一回事。此外,存量房"收购"后变成保障房,从"补砖头"变成"补人头",这是托底。
商品房要在现有政策引导之下,更好体现从"建房子"到"建好房子"的升级,更多地适应中产阶层以上的需求,随行就市,在公平竞争中间提高品质。现在于保障房供给托底托到位以后,这可以做得更从容。因为保障轨托底如果到了位,商品房价位的高或低就是规范的市场调节的结果,没有特别的敏感性和杀伤力了。
第三是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双轨运行的改革。支持房地产业的双轨统筹,这是要长期存在的一种投融资机制,要把它健康化、完善化,这就涉及金融创新改革。
第四是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的改革。典型如上海、重庆两地早就试点的房产税,但现在不适宜强调这个事,2021年曾经谋划的试点扩围,还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我认为至少这四个方面是基础性制度建设当中,缺一不可的。我们应该有通盘的、标本兼治而治本为上的系统集成思维框架,力争基础性制度建设的的改革攻坚具有高水平配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