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天到国庆,中秋叠加,本该"全面热闹",却冒出五个与往年明显不同的信号
这一轮变化不是凭空而来,从9月中下旬开始,街头的烟火气和商家的策略都在悄悄改写假日的面貌,我在饭店前台、菜市场、婚礼现场和海鲜摊位,看到的是同一条线索:人们在换一种更合心意的过节方式
先说原因
双节叠加、假期延长,理论上能拉动消费,但行业报告给出的是更复杂的图景
2024年餐饮总营收5.57万亿元,同比增长5.3%,酒店业零售规模4570亿元,同比增长8%,看起来向上
可标杆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9.7%,说明增长背后有成本压力,房租、人力、原材料都在涨
双节没让所有行业迎来大爆发,反而暴露出结构性变化:有人热,有人冷,更多人在"精打细算"
第一变,是酒店的旺季回来了,但姿态变了
老牌大酒店也在门口支起了炭炉烤串和现炒小菜,外摆的灯串一直亮到晚上十点,服务员端着打卡券到路边派发,曾经"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见了
订餐系统从9月中旬就排满,公司团建、同学会、家庭聚餐都挤在国庆前,婚宴更是一天接着一天
热闹是真热闹,但餐饮老板说得更实在:营收在涨,毛利在掉,越忙越得算细账
这并非空口,最近我路过一家有名的酒楼,门口黑板把"人均98元"的套餐写得很大,"不收开瓶费"也特别标出来,过去这种让利几乎看不到
第二变,是酒水的"卖不动"
今年很多酒企提前打折,烟酒店门口贴着"整箱直降""第二瓶半价",可柜台里老板一边刷视频一边说"问的多,拿走的少"
数据也不乐观,2025年上半年中国酒类景气指数47.14,低于50,意味着市场整体偏冷
线上终端指数61.89还算活跃,线下烟酒店终端只有39.19,差得有点明显
白酒正在经历深度结构化调整,啤酒销量倒是稳稳向上,低度化更受年轻人欢迎
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现在节礼少送酒",我倾向于觉得习惯也在变,许多亲戚一年只在春节走动一次,这在我家也出现了--中秋没串门,微信发了几句问候就结束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提醒得很诚恳:"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才有高质量发展"
这话摆在国庆档也适用
第三变,是菜篮子的"先贵后降"
按常理,节前肉蛋涨价更常见,但今年猪肉批发价每公斤19.54元,9月15-21日那周环比跌了0.8%,鸡蛋每公斤8.19元,环比涨4.2%,肉稳、蛋略涨
大家感受更直接的是蔬菜:前两周荷兰豆一斤13元、菠菜9元、韭苔8元、黄瓜和西红柿普遍到5元一斤,确实让人皱眉
好在最新数据显示,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周均价每公斤4.97元,环比跌了2.4%,黄瓜和菠菜的跌幅最大,分别跌13.1%和11.8%
我在楼下菜店看到老板临近收摊把黄瓜从5元降到4元,"快过节了,早点卖完"成了小贩的真实心态
事实是供应在加快,价格在回落,买菜这事,晚一点反而能省点钱
第四变,是螃蟹的"冷热倒挂"
中秋送蟹是老习俗,可今年阳澄湖大闸蟹的摊位前,商贩老张守着一箱箱蟹有点愁,说"价格比去年低两成,问的人多,买的人少",我在旁边看了十来分钟,确实有人掂量半天转身走
梭子蟹却成了黑马,价格平稳,销量涨了约30%
原因不单一,物流提速让沿海海鲜更快到内陆,年轻人对"网红海鲜"不抗拒,还有一句话挺刺耳:"送蟹太俗套,不如送点有心意的小众特产"
这句话我听过不止一次
更关键的最新进展是,9月26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螃蟹开捕了,预计国庆期间可以批量上市,产业链产值过100亿元
大闸蟹的供应要上量,价格可能会再稳一稳,节礼也许从"牌子"回到"鲜活"
第五变,是婚宴的"从繁到简"
本周我连续参加了好几场婚礼,大屏幕不再循环煽情短片,司仪流程缩到二十分钟以内,新人说了感谢,大家就开吃
年轻人不愿意被仪式"绑架",把婚礼还给饭桌和朋友的笑声,这股风正在变成常态
风格变简,并不等于"随便",浙江两家团队在9月10日的首届亚洲婚宴技能大赛拿了"特金奖",作品把传统婚俗与特色菜品融合,这种"简而有章"的方向令人舒服
也有另一面提醒我们规矩的重要性--今年4月的违规操办婚宴事件,相关负责人5月被党内严重警告并收缴礼金
婚宴市场就像一面镜子,文化融合与简约并行,边界也要清楚
截至9月28日,这五条变化基本定型:酒店餐饮营收增长但利润承压,酒水持续不景气,蔬菜价格从高点回落,螃蟹供给迎来补充,婚宴简约风走向主流
我更在意的是,它们指向的共同趋势:大家花钱更讲究"值得"
比如公司团建选择人均百元的套餐,宁可加一份好菜也不愿付场地费;
送礼从名酒名蟹转向地方特产和电子卡;
婚礼从"表演"回到"相聚",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微小改变
放到更大的参照系里看,并非中国独有
美国今年圣诞消费也遇冷,普华永道在6-7月调查约4000名消费者,84%计划未来半年减少支出,节日期间较去年下降5.3%,Z世代更是减少23%
当生活成本上升,节日消费就会更早规划或干脆推迟,零售商也把促销提前到9-10月
我们2024年春节前的水果市场也出现过反常,车厘子涨价但销量下滑,柑橘类平价走红,最后整体销售额没变,结构却换了面貌
这两件事提醒我:节日经济不是"多花"与"少花"的简单二选一,而是"怎么花"的选择题
我有几条朴素建议,供参考
如果要聚餐,盯紧酒店的套餐和服务细则,别怕问:开瓶费、服务费、停车怎么换券
这类信息常被忽略,却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如果要送礼,考虑低度酒或地区特色的食品,附上一段手写卡片,心意有时比价格更能被收到
买菜的话别急
最近一周蔬菜价格数据在往下走,黄瓜和菠菜跌得快,节前一两天出手更划算
至于螃蟹
固城湖开捕是个信号,国庆期间上市量会大,早晚去菜市场看看,讨价还价比盯一个"名头"更实在
婚宴这边
简约不是敷衍,尊重双方父母的习惯、把流程说清楚,二十分钟也能有仪式感
当然,以上只是我在街面和数据里看到的趋势
事实是报告给出的数字、开捕的时间、价格的涨跌;
推测则是我对人们消费习惯变化的理解,未必适用于所有人
但我愿意把这五个"反常"看成一次提醒:节日里,不必被惯性牵着走,选择真正舒服的方式,把钱花在让自己与家人高兴的地方
双节的意义从来不只是"热闹",更是把生活过得有章有度
如果说今年的关键词是"理性",那我希望理性里仍有温度--朋友一声问候、家人一桌热饭、恋人一次认真拥抱
当我们把心思用在对的地方,数据会冷,但人会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