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几栋楼就像一处苗床、一个引擎。很多成果一旦走向市场,将是爆发性的,这就是未来产业的魅力。"宋艾阳说,仅2024年,量子院就获授权国家专利42项,转化了4个技术项目、14种科技产品,涉及12项专利。
采访结束时,周飞总结,济南的路子是对的:承接"国家队"的基础研究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支撑产业化,政、研、企协同发力,让量子技术走出实验室,赋能千行百业,逐步构建产业生态。
十几年间,济南给予了量子技术和产业发展足够的自由度。
如今,济南形成了从量子科学应用基础研究、核心元器件研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网络建设、运营服务到标准制定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全领域布局。2023年底,济南市量子信息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未来产业集群。根据规划,2025年,济南市量子信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百亿元,到2035年达到千亿级规模。
发展未来产业,最需要"宽容"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故事,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济南的"宽容"。
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周飞说:"十几年间,济南给予了量子技术和产业发展足够的自由度,从技术研究的纯投入到产业生态的纯扶持,从未间断。济南市和高新区在税收和产出指标上很少做强制要求,引科技人才、定薪酬体系,也基本是院里自主。"这种"宽容"是济南量子技术发展从"0到1到N"扩展的关键。
"宽容"才能避免急功近利。科学研究需要长时间积累和探索,常常是苦苦思索后的"灵光一闪"。这种灵感的触发,需要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酝酿,最忌急功近利,因为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带偏节奏,是科学研究的大敌。
"宽容"也是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科学研究需要"宽容"失败。同是研究量子科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有一句名言很能说明这一点:真正的迷宫可能有99条,只有一条是通的。只有对失败"宽容",才能找到"胜利"的途径。
"宽容"本身也体现前瞻性眼光。世界技术革命总是一浪接一浪,必须始终向前看。济南瞄准量子技术,是看准了量子技术有未来。一台光量子雷达能捕捉半径6公里内的污染物,还能溯源。这就说明量子技术绝不会停留在实验室。
布局前沿的产业往往像下一盘"未来棋",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知道结果。济南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未来产业需要"包容"和耐心。包容"不确定性",让未来产业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