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第一贤相:北宋用他的策略统一,连赵匡胤都怕他
在乱世之中,常常会涌现出一些卓越的英雄人物,正如古语所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动荡不安的时期,虽然带来了无尽的战争与纷争,却也为各路英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在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的战火不断,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阶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极具才干的贤相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他拥有着经天纬地的非凡才华,堪称当世第一贤相。如果他没有在年轻时早早病逝,北宋的建立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因为连赵匡胤都深感敬畏。赵匡胤曾亲口说道:"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那么,这位令人敬仰的贤相究竟是谁呢?
一、仕途坎坷
这位才子名叫王朴,字文伯,山东东平人。从小,王朴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和才华,尤其擅长写作。他的文笔犹如行云流水,才情出众。然而,他的仕途却并不顺畅,尽管天赋异禀,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直到后汉乾祐三年(950年),他才终于在科举中考取了进士,得以进入官场,初任校书郎。此后,他成为了枢密使杨邠的门下宾客,并随杨邠在政坛中历练。然而,时局动荡,后汉朝政腐败,王朴深知朝廷的垮台已成定局,便毅然辞去官职返回故乡。不久之后,杨邠被杀,许多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也纷纷遭遇不幸,只有王朴幸运地逃过了这场杀戮。
随着后周的建立,新的机遇也随之而来。柴荣被任命为镇宁军节度使,驻守澶州,王朴再度得到了任命,成为记室。柴荣出任开封府尹后,王朴再次得到升职,拜右拾遗,充任开封府推官。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继位为帝,王朴作为旧臣,继续升职,封为比部郎中。尽管王朴的官职逐渐上升,但他依然只是一名中级官员,未曾在政坛中大展拳脚。
二、一鸣惊人
后周的世宗柴荣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他有着统一五代十国的宏伟抱负。在朝廷中,他召集了二十多位官员,让他们各自写一篇策论,以测试他们的才干。大多数人的策论都令柴荣失望,但当他看到王朴所写的《平边策》时,却被深深震撼了。王朴的策论条理清晰,洞察力极强,尤其在政治策略和军事部署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柴荣读后,认为王朴"神气劲峻,性刚决有断",他的谋略"动惬世宗之意"。因此,柴荣立刻破格提拔王朴,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并且让他兼任开封府事务。短短几天之后,王朴再度升职,拜左散骑常侍,充任端明殿学士。柴荣更是不断给他加官,王朴迅速成为了朝中的重臣,官至枢密使、检校太保。在后周的军事征讨中,王朴曾出任东京留守,负责京城的管理工作。在他的治理下,整个京城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