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正式并轨完成!事退6000元企退3000元,并轨后差距缩小了吗?

2025-08-26 15:33  头条

平时跟小区里的老伙计聊天,总有人问"为啥企业退休拿的钱,比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少不少"。不少人觉得这全是"过渡性养老金"的问题,但其实这事没那么单一,背后还有好几处实实在在的差别,今天就用大白话,结合真实数据跟大家捋捋清楚。

先说说过渡性养老金,它确实是影响因素之一,但真不是唯一的。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搞养老保险改革,为了保障"中人"(改革前上班、改革后退休的人)待遇不下降,才设了这部分钱。企业这边早就改了,上世纪90年代就有过渡性养老金,可两者计算方式不一样。

就拿地方政策举例,某省机关事业单位"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要算上退休时职务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视同缴费年限,不少人的视同缴费指数能到1.2以上;而企业"中人"大多是按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乘以1.3%-1.4%的过渡系数来算。要是以前企业工资低,这部分会有差距,但单靠它,解释不了所有差别。

更核心的是缴费基数和比例的不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缴费基数,基本是按实际工资算的,连津贴补贴都包含在内,单位缴费比例改革后统一是16%,个人缴8%,钱都实打实进账户。可企业这边,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会按社保缴费下限给职工缴。比如2023年某省社保缴费下限是4494元,而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7490元,按下限缴和按实际工资缴,每月差得可不少--按下限缴,单位每月缴719.04元(4494×16%),个人缴359.52元;按平均工资缴,单位每月缴1198.4元(7490×16%),个人缴599.2元,几十年下来,养老金的"底子"自然就拉开了。

还有缴费年限的"隐形差距"。表面看,俩人事儿都缴了20年,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几乎不会断缴,还多了"视同缴费年限"(改革前的工作时间)。比如有人在事业单位干了30年,20年是视同缴费,10年实际缴费,总年限满打满算30年;可企业职工换工作、失业很常见,断缴是常事儿,同样干30年,实际缴费年限可能就25年,这5年的差距,算养老金时就能少拿一笔。

个人账户里的钱差距也很直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缴费基数高,单位和个人缴的钱都多,个人账户余额自然就多。企业职工要是按下限缴,个人每月缴的钱少得可怜。像前面说的,按4494元基数算,个人一年才缴4314.24元;按7490元基数缴,一年能缴7190.4元,几十年下来,个人账户里的钱能差好几万。退休后这部分钱要除以计发月数(60岁退休除139),光这一项,每月差距可能就有几百块。

另外,每年养老金调整也会让差距有小变化。每年调养老金都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倾斜调整结合着来。挂钩调整里,既看缴费年限,也看养老金基数。事退人员原本养老金就高,按比例挂钩时涨的钱就多。比如2023年某省调整方案里,按养老金水平挂钩的比例是1.2%,事退人员每月6000元养老金,能涨72元;企退人员每月3000元,只能涨36元。虽说定额调整大家一样,但挂钩部分的差距,会让每年调整后,两者的差距还保持在一定范围。

不过也别光看差距,这些年国家也在想办法缩小。比如要求企业如实申报缴费基数,对违规少缴的企业查得更严;不少地方也提高了社保缴费下限,慢慢拉近和实际工资的距离。而且现在企业年金也在推广,机关事业单位大多有职业年金,企业这边越来越多单位也开始缴企业年金,以后这部分补充养老,也能帮企退人员多拿点退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