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达主旨的角度,这两次自杀戏非常重要,因为 要完整表达苦难,就不能只是对苦难的征服,就不能只是一味地乐观面对,更需要这种悲观绝望时刻。甚至在很多时候,这种乐观和悲观的交织,才是生活中苦难的常态。
每个小小的我,谁不是有一些快乐,有一些不快,还有某些时刻想要终结这一切呢?
此类电影题材,很容易被人指责消费苦难,或者美化苦难,果不其然,《小小的我》也逃不过这种指责。
我想说的是,苦难本来就在,关键是要正视苦难,更要完整地表达苦难。
如果只是主人公惨兮兮,没有生命中的美好,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那自杀就变得正道。
而如果只是主人公可以关关难过关关过,什么都可以克服和面对,成为正能量的代表,那就变成自讨苦吃了,这不是消费苦难,而是消解苦难,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种叙事。
《小小的我》安排的两场自杀,特别是在开始和结尾部分,就特别契合真实。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过一些这样的特殊家庭,这类家庭就是处在这种时而有希望、时而感到悲观的状态中,所以时而会陷入自杀绝望,时而又觉得生活还可以继续,才是他们的常态。
他们的这种挣扎和困苦,需要被看到、被理解。
我很喜欢电影中外婆在黑暗的房间里翩翩起舞的画面,这大概是对这种困苦最好的画面诠释吧。
第六组是想要展开一场平等辩论的刘春和与准备走表彰流程的公交公司领导。
因为在公交车上被欺负,刘春和写了投诉信,没想到受到了公交公司的重视。他们专门组织了听证会,现场表达对残疾群体的重视,并给刘春和赠送了米面油,还邀请他上台发言。看起来,是准备"丧事喜办",把自己塑造成知错能改,是关爱残疾群体的形象。
然而,刘春和一上台就剥开了他们的"画皮",这一段独白也非常精彩。刘春和表示,自己本来期待的听证会是一场平等的对话,大家可以发表观点,而不是到了现场大家都一团和气,然后发给他米面油就此结束了。
公交公司的领导象征了我们社会上许多人处理问题的方式,那就是 糊弄。他们不真正解决问题,也不真心想倾听别人的想法,只是想着尽快摆平事情,营造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氛围。
他们只是想打发,能怎么打发就怎么来,三袋米面油不够,那就三十袋。
他们不知道的是, 别人看上的并不是这种补偿,而是真正的平视,是把他们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