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签署了停火协议,但是以色列和黎真主党之间的和平仍然较为脆弱。首先,协议文本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停火协议中出现的一些表述,缺少明确的认定标准,很可能在未来执行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矛盾性定义。与此同时,除协议文本规定的13条内容外,美国还单独开列了"附函",并在其中向以色列作出了安全承诺和相关保证。这些单方面的承诺和保证,若同协议本身发生冲突,如何协调和规避仍然存在盲区。因此,未来协议文本的精准执行存在不确定性。
其次,从以色列和黎巴嫩双方舆论来看,民众对协议仍有较强的不信任感。在协议签署后,以色列希伯来文媒体《新消息报》采访了以北部民众,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进展顺利,他们反对仓促停止战争。以色列国内网民普遍认为,黎真主党"不可信",未来协议可能无法有效执行。黎巴嫩民众则认为,协议允许以色列飞机进入黎领空搜集情报信息,事实上侵犯了黎巴嫩主权。此外,停火协议并未对以色列的军事入侵进行约束和追责,以色列很可能随时"卷土重来"。
最后,从停火保障机制看,美国对停火的保障仅停留在口头层面。尽管协议提出,美国和法国将加入现有的由联黎部队、以色列军队和黎巴嫩军队组成的三方机制,共同监督协议的执行,但美国不会派遣军队进入黎南部,仅通过外交机制监督停火。
拜登的政治遗产
在拜登政府任期内,美国的中东政策成绩平平,既未能斡旋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实现新的突破,也未能及时促成中东地区局势降温。特别是自2023年10月18日首次动用否决权阻拦加沙停火以来,美国已共计6次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中使用否决权阻碍和平进程,导致联合国安理会一直无法在加沙停火问题上发挥应有作用。黎以冲突爆发后,美国进一步陷入外交被动,被迫展开斡旋,试图促成停火。
尽管美国公开表示支持以色列对黎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的袭击,但拜登对内塔尼亚胡的"先斩后奏"十分不满。10月中旬,内塔尼亚胡和拜登通话后,两人的关系得到缓和,美国派遣特使霍克斯坦重新组织黎以停火谈判。霍克斯坦在黎以之间进行调解,表示理解以色列在坚决防止黎真主党重新武装以及确保其在应对未来威胁时行动自由的要求,取得了以色列对停火协议的信任。10月31日,美国总统大选前夕,霍克斯坦访问以色列,与内塔尼亚胡举行会晤,双方就黎以停火内容达成了一致性意见。美国大选结束后,内塔尼亚胡派遣特使在海湖庄园会见候任总统特朗普,介绍了谈判情况。特朗普表示支持该协议,并鼓励内塔尼亚胡在美国新政府上任前敲定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