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季很冷,出现寒冬?大家要注意拉尼娜、厄尔尼诺的气候突变

2025-10-18 19:10  中央气象台

假期后半段,北方多地迎来秋雨连绵的天气,并遭遇"断崖式"降温。不少北方人感慨:10月初雨中打伞就感觉冻手,好像冬天。

据监测,10月8日、9日白天,北京、天津最高气温都只有10℃左右。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欧阳翼介绍,虽然目前还是10月上旬,但这几天京津冀一带的气温水平已经和常年11月中旬相当了。因此有人"预言"今冬将是一个冷冬。

近期气温罕见偏低

不代表今冬会出现冷冬

的确,今年北方比常年同期更冷。"综合10月以来的气温数据,在降水和冷空气的连续影响下,西北地区大部、黄淮、华北南部等地10月以来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部分地区偏低幅度超过4℃。像西北、黄淮的一些地方,10月以来降水偏多,一直比较阴凉。"欧阳翼告诉记者。

常年10月,华北地区经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连续阴雨和大雨都少见。从过往统计来看,大同、太原、石家庄、保定,10月出现25毫米以上大雨的概率不到5%,但这次在10月8日都经历了大到暴雨。

这次华北一带的降雨降温过程主要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均偏强,尤其是副热带高压北抬,冷暖空气在副高西侧、北侧频繁交汇,强降雨带也从西北到黄淮地区北抬到华北一带。降雨影响太阳辐射升温,再叠加冷空气南下,就导致北方出现这次比较罕见的阴雨降温天气。

今年冬天会更冷吗?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生、科普博主梁涵洲在其微博账号"风云梦远"中介绍,这个说法并无严谨依据。从我国今冬情况来看,虽然有后继的类"拉尼娜"状态带来活跃冷空气,但全国气温在气候变化下也很难再显著偏冷。气候的具体预测结果不可通过单个因子来推断。根据相关性分析,近期的降温、拉尼娜等,未必预示着寒冷的冬季。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气象部门曾解释,"冷冬或者暖冬"是一个气候概念,有其专业且细致的气象判定标准,它并不直接等同于我们的实际体验。

中国气象局此前发布的一篇科普文章指出:首先要弄清一个概念,冷冬、暖冬评判的是一整个冬季的冷暖状况,所以,一时的冷暖并不能代表整个冬季的冷暖情况,不能通过一场寒潮或一段时间偏暖就得出结论。

其次,冬季偏冷、偏暖与冷冬、暖冬也不是一回事。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比平均状况偏高可说是偏暖,比平均气温偏低是偏冷,而冷冬、暖冬有着严格的判断标准。因此,近期气温罕见偏低不等于会出现冷冬,对于今年冬季来说,是否为冷冬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秋冻"≠"挨冻"

4个部位不能"冻着"

初冬般的湿冷天气,那句老话"春捂秋冻"还管用吗?

"秋冻"是指在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不要过早、过多增加衣物,让人体更能适应季节变化以提高免疫力,但"秋冻"并不意味着盲目"挨冻",以下这些部位不适合"秋冻",需要做好保暖。

  •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 双脚

脚部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掌握洋葱穿衣法

寒潮科学增减衣服

面对突如其来的降温,如何科学添加衣物才能既保暖又健康?不妨试试"洋葱式"穿衣法!

外出时可以将防风外层、保暖中层、纯棉里层的衣物"叠穿",每层都选取方便穿脱的衣物,随时根据温度和环境进行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