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医院滞留295天 医疗费超52万

2025-09-29 09:40  头条

李晨鹏(29岁)婚后确诊罕见软组织肉瘤,因多地医院误诊拖延一年,最终在北京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他在医院滞留295天,医疗费用累计超52万元,于2025年9月25日离世。家属控诉误诊责任,但医生表示该病即使赴国外治疗难度也极大。

29岁,领证半年,正和妻子凑钱看房盼"家",一场怪病却突然砸了场。

三个月暴瘦20斤,肚子鼓到穿不上裤子。

跑了几家医院治大半年,没好转反而耽误了最佳时机,病情越拖越重。

直到辗转去北京,才查出真相:这是全国仅百例的罕见病。

187 万积蓄全砸光,还背了60万外债。

所有人都觉得"人财两空"成定局时,妻子一个决定,让这悲伤的故事,突然有了震撼人心的转折……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抗癌3年离世

2025年9月25日,29岁的李晨鹏停止了呼吸。

与罕见肿瘤抗争三年后,他终究没能等到奇迹。

病床前,妻子张琦紧紧攥着他渐渐冰凉的手,泪水无声滑落。

为了留住他,这个家早已倾尽所有,家产变卖一空,还欠下60万元外债。

前前后后投入187万元,最终却还是没能留住人。

最让张琦难以释怀的是,丈夫的病从一开始就被误诊。

等到真正确诊时,早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李晨鹏离开后,张琦做了一个让许多人动容的决定:将众筹剩余的35万元全部捐出,成立罕见肿瘤援助基金。

这个决定的背后,是她和李晨鹏这对二婚夫妻一路不离不弃的情分,也是一个普通家庭在命运面前不肯低头的硬气。

时间拉回2020年,那时张琦带着孩子,遇到了同样经历过失败婚姻的李晨鹏。

第一次见面,这个一米八五的大男人脸红到耳根,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这个样子张琦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之后的八个月,李晨鹏用实打实的行动暖着她的心。

每天早上,热腾腾的早餐准点出现在她家门口。

孩子放学的时候,他也总早早等在校门口。

后来张琦常说,两个人都在感情里摔过跟头,所以更明白这份真心有多难得。

2021年底,两人领了结婚证。

没有风风光光的婚礼,他们挤在张琦娘家的老房子里,对着红本本一笔一画地规划未来。

攒钱买个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那半年是他们最安稳的时光,李晨鹏下班就往家赶,手里总拎着一袋张琦爱吃的草莓。

张琦则提前炖好排骨,等他进门就能吃上热乎饭。

晚上一家三口窝在沙发上,儿子趴在李晨鹏怀里撒娇。

看着这画面,张琦觉得总算盼来了踏实的日子。

误诊错失救命时机

然而,这份安稳并未持续太久。

2022年春天,李晨鹏突然食欲全无,三个月内瘦了二十斤。

四肢细得见骨,肚子却一天天鼓起来,摸上去发硬。

一天深夜,张琦无意间摸到他腹部的硬块,心顿时沉了下去。

虽然李晨鹏还强撑着开玩笑,但张琦清楚地注意到,他床头的止痛药从一片加到一把,夜里的翻身声也越来越频繁。

他们先去了县医院,医生说是肝硬化前兆,可治了一个月,病情反而更重了。

张琦又带着他跑唐山、沧州的好几家医院,却一次次陷入"做检查、等结果、再诊错"的循环里。

每次检查都要等一周,诊断结果却变来变去,从结核性腹膜炎到良性囊肿,没个准数。

做了三次穿刺活检,当地医生也没了办法,让他们赶紧去北京。

那时候李晨鹏肚子胀得穿不上裤子,只能裹着张琦以前的孕妇裙,一步一步挪在医院走廊里。

直到到了北京,他们才知道这是一种全国只有一百例左右的罕见肉瘤--软组织肉瘤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可整整一年的耽误,最好的治疗时机早就悄悄溜走了。

2023年初,北京专家坦诚相告:这种病连美国也没有特效药,李晨鹏最多只剩两年时间。

李晨鹏躲进卫生间痛哭一场,出来后拉着张琦的手想放弃治疗。

张琦把诊断书拍在他面前,流着泪说这个家不能散,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就必须治下去。

最后一线希望放在了天津的手术上,可医生打开腹腔就愣住了。

肿瘤像芝麻一样密密麻麻长满整个腹腔,根本没法清除。

手术后,李晨鹏肚子上留了一道40厘米长的疤,术后感染又让他发了二十天高烧。

张琦在病床边打地铺守着,慢慢学会了换引流袋、量腹围。

2023一整年,李晨鹏做了27次化疗,头发掉光了,嘴巴也烂了,只能靠鼻饲管维持营养。

医药费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他们卖掉车和老家的房子,凑了38万元,又跟亲友借了40万元。

靶向药一个月7980元,一次化疗1.2万元,张琦的账本上,借款加众筹一共是187万元。

有人劝她,别到最后人财两空,张琦红着眼眶反问:看着家里人疼得受不了,谁能眼睁睁不管?

2024年,李晨鹏的病情有过一段短暂的稳定期。

他们回了农村老家,在院子里种了一片白菜。

李晨鹏还特意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跟老师说想多活几年,至少要看到孩子小学毕业。

可张琦心里清楚,这份平静只是暂时的。

丈夫无力回天,妻子不后悔

2025年春天,一场感冒引发了肺炎,李晨鹏的肿瘤复发了。

他的肚子又胀了起来,神经被压迫的剧痛让他蜷缩在床上。

止痛针从每天2针加到6针,还是不管用。

张琦没办法,只能再一次发起众筹,想再为他争取点时间。

面对别人的质疑,张琦把这几年看病的187万票据一张一张拍下来发到网上。

一边哭一边解释,说自己只是想让丈夫多活几天。

8月28日,从上海看病回家的那晚,李晨鹏突然气胸,很快就出现了呼吸衰竭。

在救护车上,他已经没力气说话,只能在张琦手心里慢慢划下"谢谢"两个字。

9月25日,李晨鹏的血氧降到70,医生摇了摇头,说没办法了。

办完丧事后,张琦看着账本上60万元的外债,还有众筹剩下的35万元,做了个让人没想到的决定。

她太清楚没钱治病的绝望了,不想再有人经历同样的事,于是决定把这35万元捐出去,成立罕见肿瘤援助基金。

有人说她自己还欠着债,怎么还帮别人。

张琦平静地说:李晨鹏走了,但还有很多罕见病患者在熬,这钱能帮一个是一个。

她也坦言,自己也为钱犯过愁,低头跟人借过债,知道借钱是情分,不借是本分。

虽然没留住丈夫,但自己拼过了,没什么遗憾的。

她在悼文里写:这样也好,丈夫不用再疼了,他们也不用再拼命赚钱续命了。

有网友留言说,他们虽然没打败病魔,却赢了能相伴一生的真情。

李晨鹏和张琦的故事,也让人看到了罕见病群体的难。

确诊难、治疗难,药费还高。

现在的张琦,还在慢慢还外债,偶尔会带孩子去看看当初和李晨鹏一起种的白菜地。

她常说自己不后悔,至少拼过了。

这句话里,藏着一个妻子的执着,也藏着一个普通人面对命运时的勇气。

结语

真正的告别,不是忘记,而是将刻骨的伤痛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张琦捐出善款的举动,让这份未能挽留的爱,跨越了生死,延续为对他人生命的守护。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爱最深刻的意义,是在经历不幸之后,依然选择传递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