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的《解放军报》头版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该文章还指出:"'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允许任何一寸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任何势力都别指望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会动摇!
日前,洪秀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两岸路线清清楚楚,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应该共谋统一!
9月3日,台湾地区前政界人物、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应邀参加了中国大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九三阅兵"活动,亲眼见证了阅兵式的盛大场面。
几天后,也就是9月7日,她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趁热打铁地提出了一个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方案,核心一句话是:"内战的阴影,不能再交给下一代,我们这一代就要勇敢地承担责任,把它终结。"
洪秀柱的提案并非突然闪现的灵感。
2016年,她担任国民党主席时提出的"和平政纲",而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在所谓"中华民国宪法"的基础上,深化"九二共识",并积极探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可能性。
她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安排,两岸才能真正走出敌对状态,确保人民的安全与福祉。
洪秀柱对"九二共识"的理解,相较于台湾地区一些政治势力的模糊化处理,更为明确。她曾明确指出,"'九二共识'的内涵就是基于'一中原则',只有一个中国"。
她不仅停留于承认"九二共识",更主张要"深化"它,希望彻底解决1992年未能完全解决的政治定位问题,让两岸在此问题上达成更根本的共识。
这种表述,与大陆方面强调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谋国家统一)有相当程度的契合。
洪秀柱还主张积极研讨以"和平协议"终结两岸敌对状态的可能性。她认为,协议内容可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以及明确台湾地区可参与国际组织与活动的空间,从而理清两岸定位。
这个思路其实在2005年"胡连会"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就已提出。洪秀柱透露,连战曾希望她落实和平协议,"这是为了台湾好"。
洪秀柱反复强调"内战的阴影不能再交给下一代",呼吁他们这一代人要勇敢承担责任,终结这种状态。
她鼓励台湾年轻人不要做"躺平族",而应成为"台湾安全的倡议者和民族复兴的参与者",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在大陆的所见所闻大声讲出来。
她甚至用"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来比喻,呼吁台湾年轻人都成为照亮和平道路的灯盏。
要知道,近年来,两岸关系经历波折: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到外部势力频繁插手台海,再到金厦水域事件引发紧张,和平与战争的天平似乎摇摆不定。
而洪秀柱选择此时发声,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岛内近期涌现的"避战谋和"声浪。
岛内多个民调显示,2023年以来"维持现状"支持率下降,而"永远维持现状不可能"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同时,"避战"成为高频词,年轻人开始讨论"战争来了怎么办",商家担忧台海动荡冲击经济,甚至传统绿营支持者中也出现"不与大陆正面冲突"的呼声。
这种情绪不是突然倾向统一,而是对民进党当局"抗中保台"路线反思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方面的态度近来也有一些微妙变化。面对赖清德当局的激进态势,美国似乎也担心被拖下水。
有报道指出,美国已公开表态不支持"台独",特朗普政府甚至曾警告赖清德当局,要求其停止挑衅。美国评估认为,一旦台海战争爆发,美方将付出惨痛代价。
而洪秀柱的"勇敢承担"说,恰恰戳中了这种集体焦虑。
她实际上在提醒:被动等待可能让台湾陷入更不利境地。与其被局势推着走,不如主动塑造未来。
这种主张虽然短期内难以成为岛内主流,但可能意味着台湾政治话语权正在突破非蓝即绿的框架。
但毫无疑问的是,洪秀柱的方案注定面临多重阻力。
民进党当局立即定性为"投降主义",美国某些智库则暗示这是"改变台海现状的试探"。就连蓝营内部也态度暧昧,有人肯定其勇气却回避实质支持。
但恰恰是这种争议性,反而凸显了提案的价值,它强迫各方思考:如果不要战争,除了维持模糊现状之外,还有什么其他选择?
两岸问题本质是政治难题,但解决方案可能需要跳出政治框架。
洪秀柱文中提到的"经济共生圈"概念值得玩味,比如提议两岸共组半导体产业联盟、共建东南沿海新能源走廊等。
这些设想实际上将统一问题转化为发展问题,当双方利益深度捆绑,政治分歧的解决可能找到新出口。
当然,任何统一方案都面临信任赤字。
大陆需要思考如何用台湾民众听得懂的语言解释"一国两制",不仅讲原则,更要讲细节,不仅承诺权益保障,更要展现保障机制。
洪秀柱的倡议某种程度上是在替两岸搭建试探性对话的脚手架,虽然脆弱,但至少提供了对话由头。
洪秀柱的长文可能不会立即改变台海格局,但两岸关系中,回避换不来长治久安。她的"勇敢承担"说,既是对台湾同胞的喊话,也是对大陆的提醒,和平统一需要创造性的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