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潜艇报告揭露致命爆炸前存在"恐吓"行为--美国海岸警卫队发现,OceanGate在泰坦尼克号之旅的致命灾难中利用了"监管混乱与监督漏洞"。
美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泰坦"号潜水器内爆事故的最终报告,揭露该公司曾使用"恐吓手段"逃避对其致命设计缺陷的审查。
美国海岸警卫队周二发布的这份约330页的报告,总结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在2023年6月潜艇沉没前的数年里,OceanGate在运营这艘潜艇时,利用了"监管混乱和监督漏洞"。
调查人员发现,该潜水器的设计、认证、维护及检查流程均存在缺陷,OceanGate的安全与操作规范存在"严重问题"。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斯托克顿・拉什在这场灾难中遇难,一同遇难的还有英国探险家哈米什・哈丁、英国商人沙赫扎达・达伍德及其19岁的儿子苏莱曼,以及法国潜水员保罗・亨利・纳格奥莱。
船体发生内爆时,潜水器已抵达大西洋约3300米深处,正驶向泰坦尼克号残骸。报告称,当时船上所有人承受着每平方英寸约2200公斤(约合每平方厘米220公斤)的水压,最终"瞬间死亡"。
2023年6月18日,"泰坦"号与外界失去联系,船上5人的命运起初成谜。随后的搜救行动占据了全球新闻头条,救援人员在接下来的四天里持续在大西洋搜寻,直至在泰坦尼克号沉船附近发现潜水器残骸。
海岸警卫队认为,"泰坦"号灾难是"本可预防的",并确定了导致内爆的八个"主要因素"。其中包括该潜水器采用碳纤维材质的"缺陷"设计--而非更常用且更可靠的钛或钢材质,这导致其结构完整性随时间逐渐丧失。
调查人员表示,OceanGate未进行预防性维护,且在"一系列事件已损害船体及其他关键部件完整性"的情况下,仍继续使用"泰坦"号,这也是导致内爆的原因之一。
报告还指出,该公司未开展分析以确定潜艇的预期使用寿命,未对令人担忧的事件进行调查,且过度依赖实时监控系统来监测潜艇状况。
调查还发现,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公司存在"有毒的工作环境",员工若表达安全担忧就会被解雇。
调查人员称,该公司为提升声誉、逃避监管机构审查,淡化、忽视甚至伪造关键安全信息。报告还提到,由于缺乏国内及国际潜水作业框架,追究OceanGate的责任变得更加困难。
调查人员表示,OceanGate"利用恐吓手段、科研作业补贴及公司的良好声誉来逃避监管审查。通过刻意制造并利用监管混乱与监督漏洞,该公司最终得以完全在既定的深海作业协议之外运营'泰坦'号"。
"泰坦"号在悲剧发生前的两年里完成了数十次下潜,其中多次因安全问题和事故而中止。2022年6月(即事故发生前一年),"泰坦"号进行了第80次下潜,乘客称在潜艇上浮至海面时听到一声巨响。
后来,"泰坦"号上安装的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显示,这一噪音是由构成船体主体的碳纤维层分离所致,这一过程被称为脱层。海岸警卫队少校凯蒂・威廉姆斯今年告诉BBC,这"预示着末日的开始","在80次下潜后登上'泰坦'号的每个人,都在拿生命冒险"。
OceanGate于2023年7月暂停运营,并因此面临一系列诉讼。调查结论认为,拉什"因疏忽导致四人死亡",若他幸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场灾难还促使人们要求对正在发展的私人深海探险行业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沙赫扎达和苏莱曼・达伍德的家人表示:"在发生如此灾难性的失败后,必须追究责任并推进监管改革……如果沙赫扎达和苏莱曼的遗产能成为监管改革的催化剂,帮助防止此类悲剧再次发生,这将给我们带来些许慰藉。"
该报告为业界提出了14条建议。其中一条建议呼吁现有潜水器根据新的客船要求重新认证;另一条建议则提出,美国海岸警卫队应获得"为新型设计船舶提供现场支持"所需的资源。
海事调查委员会的杰森・诺伊鲍尔在报告发布后表示:"需要对那些在现有监管框架之外探索新概念的运营商加强监督,并为他们提供明确的合规路径。"
尽管"泰坦"号灾难引发了监管审查,但TritonSubmarines和U-BoatWorx等其他知名制造商表示,潜水器市场已出现反弹。U-BoatWorx的市场经理罗伊・海德拉称,客户在咨询时越来越关注安全协议、测试程序及整体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