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火急火燎地飞到东京,和日本首相石破茂来了个"亲密会晤"。据报道称,冯德莱恩这次来的目标相当明确,就是拉着日本一起搞稀土开采,一门心思要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欧盟这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响啊!他们计划在格陵兰岛、非洲等地推进稀土项目,想着欧盟出地盘,日本出钱和技术,双方联手打造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稀土供应链。欧盟甚至已经在法国启动了欧洲第一个大型稀土回收工厂,还大言不惭地号称这是"欧日合作的开端"。
冯德莱恩接受采访时,更是自信满满,说什么"欧日合作前景光明",还要凭着他们所谓"公平开放的价值观"来制定全球稀土规则,甚至想在汽车电池、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跟中美一较高下。听她这口气,欧盟真以为自己能瞬间"翻身做主人了。但这事儿真有他们想得那么简单吗?欧盟的稀土美梦,恐怕首先得迈过几道难以逾越的坎儿。一提到稀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稀土资源丰富,开采量大。确实,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产量更是占了全球六成以上。但中国稀土厉害的地方,可不单单是因为地里稀土多,真正的撒手锏,是中国经过几十年时间打造出来的全产业链优势。
从稀土开采到冶炼,再到高纯度稀土分离,每一个环节,中国都积累了实打实的硬核技术。就拿稀土冶炼分离来说,中国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产能。啥叫冶炼分离呢?简单讲,就是把稀土矿从石头里提炼出来,变成能用的材料。这个过程技术含量极高,涉及上千级的溶剂萃取工艺,还得处理伴生的放射性元素,对环保要求极为严格。而中国的稀土产业不仅能做到成本低、效率高,还能确保环保达标,这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复制得来的。再看看欧盟和日本,他们的底子薄弱得可怜。欧盟的稀土回收工厂才刚刚起步,产量最多也就满足全球需求的5%,而且在高纯度稀土分离方面,还得依赖中国。
日本虽说在高端磁体制造上有那么点技术,可80%的镨钕氧化物都得从中国进口。2025年4月,中国对稀土磁铁实施出口管制后,日本车企都快急疯了,生产线都面临停摆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还想靠着日本来实现所谓的 "突围",这跟"瞎子背瘸子"有啥区别?更别说欧盟看上的格陵兰岛和非洲的稀土项目了,那麻烦事儿多了去了。环保组织和原住民的抗议就够他们头疼的了,美国还一直盯着这些地方。特朗普甚至曾经扬言要"买下格陵兰岛",欧盟和日本想在这些地方开展项目,首先得问问美国同不同意。冯德莱恩有胆子硬刚美国吗?估计她自己心里都没底。
欧盟这一系列操作,表面上看是想实现"战略自主",实际上却有点自欺欺人。日本的稀土回收技术听起来挺高大上,可成本却是中国同类产品的三倍,而且回收的元素种类少得可怜。至于日本吹嘘的深海稀土泥项目,那更是远在天边,商业化至少还得等十年。欧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日本这个"墙头草"身上,怎么看都不靠谱。更糟糕的是,欧盟内部自己都意见不一。德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极高,甚至比日本和美国都要深。
欧盟要是想搞"脱钩",德国能答应吗?再加上欧盟那些严苛得离谱的环保法规,稀土开采项目动不动就因为抗议活动而夭折。就拿法国那座回收工厂来说,就因为环保问题停工了半年。而中国呢,不仅拥有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还在不断创新,比如研发出的"无重稀土磁体"技术,直接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壁垒。
欧盟所谓的稀土"突围"计划,说到底就是想用政治口号来替代产业发展规律。冯德莱恩口口声声说"公平开放",可全球稀土市场早就用实际行动做出了选择:中国技术强、效率高、成本低,哪家企业不想跟中国合作?欧盟要是非要强行"脱钩",结果无非有三种:要么制造业成本大幅上涨,要么产品质量下降,要么在世贸组织框架下遭到中国的反制,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欧盟都吃不消。有意思的是,冯德莱恩访问日本之后,还得赶紧来中国。据彭博社分析,欧盟特意把访问日本安排在访华之前,就是想"装装样子",给中欧谈判增加点筹码。可她这套"虚张声势"的把戏,恐怕连她自己都不相信。
中国稀土产业的硬实力明摆着,欧盟想靠"拉帮结派"来翻盘,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欧盟这次的日本之行,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底气严重不足。在稀土这盘大棋中,中国的优势可不是一两句"战略合作"就能轻易撼动的。从全产业链的技术壁垒,到市场的高效选择,中国稀土的地位早已不仅仅是因为资源丰富那么简单。欧盟想靠着和日本合作"另起炉灶",根本就是白日做梦。全球供应链的运行逻辑,说到底还是靠实力说话。冯德莱恩与其忙着"组团对抗",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么跟中国坐下来,踏踏实实地谈合作。毕竟,稀土这东西,可不是欧盟想摆脱就能摆脱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