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退烧又浑身酸痛,比普通感冒难受多了""孩子突然高烧39度,医院儿科全是排队的",近期我国南方省份流感病例的集中出现,敲响了新一波疫情防控的警钟。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明确显示,当前流行的甲型H3N2毒株与去年主导的H1N1毒株完全不同,人群普遍免疫力薄弱,叠加全球流感季提前的趋势,专家预测今年感染人数可能远超往年。面对来势汹汹的变异毒株,科学应对才能筑牢健康防线。
一、毒株"换将":H3N2来袭,为何更易传播?
今年流感季的"主角"甲型H3N2毒株,是让人群免疫力"措手不及"的关键变量。与去年流行的甲型H1N1毒株相比,H3N2毒株具有变异快、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显著特点--其表面蛋白结构发生抗原漂移,导致人体既往形成的抗体保护效力大幅下降,即便去年得过流感,今年仍可能再次感染。
更值得警惕的是,全球流感活动的同步提前为疫情传播埋下隐患。日本10月就已进入流感季,较往年提前一个多月;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近期病例也明显增加,这种跨国界的传播趋势,使得我国流感季启动时间较往年提前近20天,南方省份已率先出现病例激增,北方地区也进入感染上升期。
从临床症状来看,H3N2毒株引发的症状更具攻击性:患者多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常达38.5℃以上)、肌肉酸痛、头痛等全身症状,部分伴有咳嗽、咽痛,且病程较普通感冒更长,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对体质较弱人群威胁更大。
二、重点预警:这5类人群,重症风险最高!
流感并非"普通感冒",对特定人群而言可能引发致命风险。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预警信息,以下5类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需重点防护:
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感染后易出现高热惊厥,且可能合并脑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就诊率和住院率居高不下。
65岁以上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感染后易导致原有病情加重,重症死亡率较普通人群高3-5倍。
妊娠及围产期女性:免疫调节处于特殊状态,感染后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或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肥胖人群(BMI≥30):心肺负担较重,病毒更易侵袭肺部,引发重症肺炎的风险显著增加。
慢性病患者:患有糖尿病、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病程延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专家特别提醒,慢性病患者并非疫苗接种的"禁忌人群",反而属于优先接种对象。临床数据显示,这类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后,重症发生率可降低60%以上,切勿因认知误区错失防护机会。
三、科学应对:疫苗+防护+用药,三步筑牢防线
面对变异毒株的威胁,恐慌无济于事,精准落实"疫苗接种、日常防护、规范用药"三大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1. 疫苗接种:最佳防护手段,现在补种仍不晚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感染和重症的最有效方式。虽然9-11月是最佳接种期,但目前仍处于流行季初期,及时补种仍能形成有效免疫屏障。建议优先选择四价流感疫苗,其覆盖甲型H3N2、H1N1及两种乙型毒株,保护范围更广;若无法获得四价疫苗,三价疫苗对主流毒株仍有60%-70%的保护效力,同样具有防护价值。
接种时需注意:鸡蛋过敏者、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需提前咨询医生;慢性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均可接种,无需因"怕有副作用"而放弃。
2. 日常防护:切断传播链,这些细节别忽视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做好日常防护可大幅降低感染概率:
外出务必规范佩戴口罩,普通外科口罩需每4小时更换,人群密集场所建议佩戴N95口罩;
勤用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避免用手触摸口鼻;
定期对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流感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48小时);
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开窗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病毒浓度。
3. 规范用药:48小时是关键,拒绝盲目囤药
若出现流感症状,需第一时间做好两件事:一是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明确诊断,避免与普通感冒混淆;二是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可缩短病程30%、降低重症风险50%。
用药时需警惕两大误区:一是盲目囤药,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对普通感冒无效,滥用易引发耐药性;二是拖延就医,若出现持续高热超3天、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切勿自行加大药量。
四、特别提醒:学校、养老院需筑牢"集体防线"
集体场所是流感传播的高风险区域,学校、养老院等机构需强化防控措施:学校应每日开展晨午检,发现发热学生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养老院需加强来访管理,避免外部感染源输入,同时组织老人和工作人员全员接种疫苗,降低聚集性感染风险。
毒株变异带来的挑战虽不容忽视,但流感并非不可防、不可控。今年感染人数可能增多的预警,本质是提醒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对个人而言,及时接种疫苗、做好日常防护是最好的"护身符";对高危人群而言,主动规避风险、出现症状尽早干预,能最大限度降低重症威胁。
流感季的警钟已经敲响,与其担心感染,不如行动起来筑牢免疫屏障。毕竟,健康从不是"靠运气",而是藏在每一次规范防护、每一次科学应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