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大了!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文批评,评论区已沦陷!

2025-10-17 10:44  头条

近日娱乐圈又炸锅了,老戏骨林永健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一篇文章,直接把某些顶流演员的"特殊待遇"给扒了个底朝天。文中直指"某些顶流演员排场很大,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时准备给剧本'动手术'",这番不留情面的批评,精准戳中了当下影视行业的乱象。

要说林永健老师可是真敢说,作为中国视协副主席,他直接点名批评这种乱象。想想也是,现在有些剧组选演员,就跟相亲似的,不看演技看流量。结果拍出来的戏,演员和角色八竿子打不着,观众看得那叫一个出戏。就像我二姨说的:"现在电视剧里的人,穿得比我们村首富还讲究,干的却是种地的活,这不是糊弄人嘛!"

啥是好剧本?林永健就说了两点。一是"根"要深,别瞎编乱造。现在不少剧被骂"悬浮",可不是嘛!有的编剧躲在星级酒店里想民间疾苦,写农村戏连化肥多少钱一袋都不知道,写都市戏不懂年轻人为啥又努力又想"躺平",这拍出来能好看才怪。

二是"梗"要真,得勾住人。观众眼睛贼亮,悬疑剧凶手刚出场,弹幕就猜中了,谁还看下去?好故事就得让人追着问"后来呢",不管啥题材,能抓住人心的才是好东西。观众不是讨厌长剧,是烦又长又水的剧;也不是只爱短剧,是喜欢短剧里的真实和爽利。

剧本是人写的,也是写给人看的。编剧要能"沉"下去,多出去走走,挤挤地铁,坐坐公交,逛逛菜场,多跟现在的年轻人唠唠嗑。咱写的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真实的人间烟火。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样观众才觉得:诶,这演的不就是我吗?和观众有了共鸣,有了连接,一切就都有了。

拍一部精品影视剧好比造一台顶级赛车,导演、编剧、制片人是设计师,我们演员就是试驾员,车好不好开,性能咋样,演员得第一个感受,第一个反馈。

公开资料显示,林永健,1969年2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中国内地男演员,一级演员,中国文联第十、十一届全委会委员,中国视协第六届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第二届和第三届副主席,西藏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6]。代表作《喜耕田的故事》、《我叫王土地》、《王贵与安娜》、《聂荣臻》等。

在近日这篇文章中,林永健老师以自己在《生万物》中饰演的农民"封二"为例,通过苦练鲁南方言、精准刻画算计时的眼神细节,证明了即使外形受限,扎实的演技依然能塑造出鲜活的小人物。这一正面案例,无疑是对"天价片酬却挤压制作预算"现象的有力回击。他进一步批评部分编剧脱离现实,"在酒店空想民间疾苦",呼吁创作必须深入生活肌理--了解农资价格、体察年轻人压力,让作品真正成为"时代与百姓悲欢的载体"。

林永健老师这篇文章能登在《人民日报》,说明影视圈的这些乱象早该管管了。流量不是万能的,内容才是王道。希望行业里的人都好好看看,别再糊弄观众了,多拍点真正的精品,才对得起观众的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