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日,第十五届全运会跳水女子团体决赛的泳池边,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紧张。广东队与上海队的对决,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只是一场奖牌的争夺,更是一次技术与意志的较量。

全红婵回来了。距离她上一次站上跳台,已经过去整整183天。伤病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的复出更显珍贵。她与王伟莹--一位同样来自广东的亚锦赛冠军,组成一对全新的双人组合。

而对面,是陈芋汐和掌敏洁。陈芋汐的名字早已响彻国际赛场,她与全红婵、张家齐都曾携手夺冠;掌敏洁则是世界杯的双人冠军。这样的阵容,让女子双人十米台的决赛未跳先热。
第一跳,广东组合选择了107B,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起跳、打开、入水,几乎无可挑剔,裁判打出76.50分。上海队紧随其后,同一动作,75.60分。仅差0.9分,像一根细微的线,牵住了整场比赛的节奏。
第二跳,407C--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戏剧性的一刻出现了:两队同时获得78.72分。高水平运动员的极致控制力,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但细节仍在说话,全红婵与王伟莹的起跳高度存在毫厘之差,新搭档的磨合问题隐约浮现。
真正的决战在第三跳。5253B,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这是考验同步性与心理素质的关键动作。全红婵与王伟莹这一跳近乎完美,水花压得干净利落,80.64分。压力来到上海队这一边--她们顶住了,同样拿到80.64。
但最终,就是最初那0.9分,决定了金牌的归属。广东队以不足一分的优势夺冠,全红婵与王伟莹紧紧相拥。这一刻,不只是胜利的喜悦,更是一名运动员跨越低谷之后的释然与证明。
纵观整场团体赛事,广东队的胜利并非偶然。陈艺文与林珊在女子三米板项目包揽前二,王伟莹也在个人十米台排名第一。人才厚度、技术储备、临场发挥,广东队展现出令人信服的整体实力。
而全红婵,她虽未参加单人项目,却在最需要她的一锤定音时刻站了出来。她的回归,不只是多了一个夺金点,更是给队伍注入了关键的精神力量。
这场比赛,也让我们看到中国跳水新生代正在迅速崛起。王伟莹、谢佩莹、卢为、杨睿琳……她们或许尚未有奥运冠军的光环,但已具备挑战最高水平的实力。中国跳水的梯队建设,在这一刻显得格外扎实。
从更广的视角看,全红婵的复出及其成功,超越了一场常规比赛的胜负。它关乎运动员如何面对伤病、调整状态、重返巅峰,也关乎团队如何信任队员、科学训练、合理布阵。
她的每一跳,背后是无数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技术打磨和心理建设。而这枚金牌,正是对她和团队所有努力的最好回应。
未来,全红婵与陈芋汐很可能还将多次隔网相对。她们既是对手,更是彼此成就的伙伴。中国跳水正是有了这样的良性竞争,才能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而对于观众来说,能看到这样高质量、高分差、高情感张力的比赛,是一种幸运。体育的魅力,不只在赢,更在于如何赢,以及背后那些值得被记住的人与故事。
站上跳台只需一秒,站回跳台却走了183天。全红婵做到了,她依然是中国跳水那一颗最灼热的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