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乌克兰政坛接连爆出两条震动消息:美国前官员预言"泽连斯基若不离开乌克兰,或在圣诞节前被'除掉'",随后"北溪"管道爆炸案调查指向被视为"头号接班人"的前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背后是乌克兰高层权力斗争的白热化。
扎卢日内"被推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扎卢日内曾因指挥乌军抵抗俄军,被西方媒体誉为"乌克兰的中流砥柱",甚至被视为泽连斯基下台后的最佳继任者。即便后来被泽连斯基调离核心岗位,他在军队和民众中仍有高威望--这种影响力成了泽连斯基的"心腹之患"。
此时将扎卢日内指认为"北溪"爆炸案指挥者,对各方都有好处:德国找到了向国内交代的"调查结果",泽连斯基则借"追责"清除了最大政治对手。但这种操作风险极高--扎卢日内在军中的支持者可能因此不满,加剧军方与政府的矛盾,甚至引发内部动荡。
泽连斯基的"不安困境":内外压力下的权力焦虑

对内:信任危机加剧:为巩固权力,泽连斯基近年频繁更换高官,从外交部长到地方官员,名单不断更新,暴露其对身边人的不信任。此次针对扎卢日内的动作,更被解读为"怕接班人威胁自身地位"--正如俄罗斯安全机构分析,乌克兰军方对泽连斯基的不满正随战场失利增加,若矛盾激化,可能引发"军方逼宫"。
对外:西方态度微妙:美国前官员的"死亡预言"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是西方对乌克兰战局的失望--随着乌军伤亡增加(已超10万)、经济依赖援助(50%财政开支靠美欧输血),西方对泽连斯基的耐心逐渐减少。若美国真的"放弃"他,泽连斯基的政治生命甚至人身安全都将面临巨大风险。
局势走向:妥协难行,风险升级

即便泽连斯基想通过妥协缓解压力,俄罗斯的条件(承认克里米亚、顿巴斯现状)也让他无法接受--任何"割地"决定都会被视为"民族罪人",引发国内民众愤怒。
扎卢日内若被彻底清算,其军中支持者可能联合反对势力,对泽连斯基政府发起挑战;而战场的持续失利,也会让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进一步发酵。乌克兰正陷入"外部无援、内部内耗"的恶性循环,未来局势恐更难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