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特朗普的算盘不止于此。他给这轮军援套上了"交易框架"--若俄罗斯50天内不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美国将对与俄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征收"高达100%关税的二级制裁"。这种"军事+经济"的组合拳,表面看是逼俄罗斯让步,实则藏着美国的两重目的:一是通过军援消耗俄罗斯战略资源,二是借"保护盟友"之名强化北约凝聚力,顺便转移国内政治压力。
俄罗斯这边却显得异常冷静。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7月15日评价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时,用了"戏剧化"一词,称其"令全世界惊讶",但俄罗斯"无所谓"。这种态度背后,是俄方对当前局势的清晰判断--无论美国怎么施压,俄军在战场的优势正持续扩大。普京早有表态,俄不会为改善与美国关系牺牲在乌目标,军事行动节奏仍由俄方掌控。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对美国军援的"效果"早有预期。俄新社引述专家分析称,美国对乌提供的武器看似"先进",实则难以改变战场态势。以"爱国者"系统为例,其拦截能力受限于乌方雷达覆盖范围和操作水平,且俄军已针对性升级战机和导弹的突防技术。至于AGM-158这类远程导弹,俄方表示"有能力拦截",且俄本土防空体系已加强部署。
特朗普(资料图)
这场围绕"能否攻击莫斯科"的争议,本质是美国在"战争边缘"试探。特朗普政府既想通过军援升级给俄罗斯施压,又怕乌方真踩过红线引发局势失控;既想用"50天倒计时"逼俄让步,又不想直接卷入与俄罗斯的正面冲突。这种矛盾心态,从美国对乌军援的"限量供应"里就能看出来--既要让乌方觉得"有支持",又不能让冲突彻底失控。
但局势的危险性在于,一旦乌方获得远程打击能力,哪怕只是少量先进武器,也可能打破当前战场平衡。比如若"爱国者"导弹数量足够覆盖俄西部军事基地,"误击"风险就会上升;若AGM-158导弹投入实战,俄境内交通枢纽、能源设施可能成为目标,这些都可能激化俄罗斯的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