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突然转变态度:歼10C不要了

2025-08-13 10:52  头条

要买歼10C的埃及,突然急刹车,掉头上无人机。外媒在8月9日抛出这条消息时,很多军迷都愣了一下。前脚还在谈"优先采购、40架起步",后脚就说"不买了,改投4亿美元买无人机"。

埃及空军把中国歼10C放进优先清单,这不是空穴来风。年内的"文明之鹰-2025"联演,中国空军长途奔袭,歼10C、歼10S、运20、运油20、空警500成体系亮相,双方飞了编队、练了加受油、做了对抗。军事合作的门,明显越开越大。外界还传出"40架"的采购规模,说是谈到了深入阶段,甚至快要官宣。转折点就发生在这会儿,阿拉伯防务网站放出说法:埃及将放弃从中国采购歼10C,改买无人机,预算4亿美元。

先看三笔账。

第一笔,钱。歼10C的性价比,在圈内一直是"能打、能卖、划算"的代表。有测算给出,出口单价大概6000万到7000万美元。可在军购上,飞机只是冰山一角。飞行员培训、地面维护、弹药配套、联机软件、保障体系,这些都要钱。算到能上阵的那一刻,一架机的成本往往迈过1亿美元。阿拉伯防务网站给出的说法更猛:40架要近80亿美元,而且还不含长期运维。这个数字,不管是不是保守预估,放回埃及的口袋,都很扎心。埃及2025年国防预算大约45亿美元,要是一次砸下去,等于接近两年军费没了,还没算后续燃油、备件、升级。那边厢,预警机、远程雷达、成体系防空,要想把飞机"连成网",又是一笔大头。钱袋子,扛不住。

第二笔,体系。埃及空军机型多、来源杂。F-16有218架,法国的幻影2000有19架,幻影5还有75架,俄罗斯的米格29大约50架,另外还订了54架阵风。美国、法国、俄罗斯的体系都在身上。每一套体系背后都是不同的航电语言、弹药标准、维护哲学。再叠加一条中国链路,飞行大队要重训,地勤要重建,库房要重配,指挥链要重联。有人会说"型号多也能打",可现代空战拼的不是"单兵王者",拼的是网。

谁能把预警、截击、干扰、打击、补给串起来,谁就占上风。那个被频繁提起的案例,印巴空中对抗,有说法把印度的失利归因于体系过杂、融不起来,还把"阵风被击落"的戏码搬了出来。这个说法在公开渠道没有权威证实,读者需要保持判断。但"体系打仗"的逻辑,不难懂。巴基斯坦这几年在中国帮助下,装了一套小而精的体系,互联互通、态势共享,打法更顺。埃及现在这个"万国牌"库房,再上新口径,磨合期会更长,钱和时间,都会加倍往里投。

第三笔,政治。埃及是美国的主要非北约盟国,几十年关系不薄。按维基百科汇总的数据,1952年到2020年,美国给过埃及大约830亿美元的经济与军事援助。援助是纽带,也是捆绑。近年的教训摆在台面上:2018年底,埃及从俄罗斯订了24架苏-35SE,原本2020年起交付,结果碰上美国的"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美方亮出牌面,埃及只能在2022年付违约金取消合同,转身去法国拿了54架阵风。代价、路线、风向,大家都看在眼里。采购中国先进战机,欧美会不会卡后勤、卡弹药、卡备件?埃及手里的F-16、阵风、幻影,哪一样不需要持续保障。政治顾虑,确实绕不过去。

阿拉伯防务网站点名了中国的WJ-700"猎鹰"。能飞到1.8万米高空,干侦察,打陆海目标,挂弹种类丰富。买10架,差不多4亿美元。这个价位,相当于一架阵风的价格。运维费用友好得多,还没有先进战机那种级别的政治敏感。对埃及这种预算紧、任务重的空军来说,无人机是个现实选项。打仗不只是空优,还有反恐、边境巡逻、海上盯防、要点压制。无人机能长时滞空、能低成本出动、能快速补量。在预算和风向都紧的情况下,优先把"可用的牙齿"装起来,挺像是一种策略。

埃及并不是一门心思"断供欧美",它在寻求松绑。年中那场联演,中国成体系力量飞到了地中海岸边,歼10C、空警500、运油20一起进场,协同练习,有实打实的含金量。6月还有传闻说,埃及已经装备了中国的红旗9B远程防空系统。消息没有官方完整披露,但至少说明,防空这条链路在尝试嫁接。埃及手里有218架F-16,可几十年过去,最先进的AIM-120中距空空导弹,拿不到。阵风到手,流星导弹、部分巡航导弹,也没有放开。飞机在,牙齿不全,整体效能被掣肘。反观以色列,武备开绿灯,节奏完全不一样。处境不同,心态就会变。这种心理,足够驱动埃及在中俄欧美之间寻找平衡筹码。

歼10C,现在能确定的,只有一个"报道称"。埃及官方没有公开宣布终止谈判,也没有正式披露无人机的具体合同。外媒的说法,把三重压力、一个出口路径摆了出来,逻辑是通的。怎么落地,还得看开罗与多方的下一轮博弈。军购这事,谈判桌上看的是清单,桌下算的是地缘、预算、军种利益、国内舆情,有时还要看外援拨款的节奏。一步不慎,就会像苏-35那样,付出真金白银的违约成本。

有观点觉得,埃及如果真要"轻装上阵",可以走"无人机+防空+有限战斗机升级"的组合拳。无人机先补量,用来盯场面、打点穴;防空系统守住大门,抬高对手的突防成本;现役F-16和阵风做航电优化,有限升级,靠数量和熟练度维持空优和威慑。这个路径没那么拉风,但确实趴在现实上。也有人担心,这样的组合容易让战斗力天花板偏低,一旦遇到强对手的体系压制,缺口会暴露得很快。两边都有道理,关键看埃及的战略目标,是控成本、稳安全,还是做区域内的强势空军。

这桩军购风波,留给外界三个问号。

一是钱袋子到底能撑几层。45亿美元的年预算,要不要承受一次性的大额飞机采购?要不要换成可分段、可扩展的无人系统加防空?账要细算,不是某个军种一句"需要"就能拍板。

二是体系到底怎么收口。继续"万国牌",还是逐步往某一条主线靠拢?往中国靠,政治风险更高,但议价空间也更大;往欧美靠,保障顺手,但受制于人也会加深。两边都不靠,做本土自研,周期与成本又是另一道坎。

三是政治风向怎么应对。过去几十年,埃及从美方拿了不少好处,也吃过"卡脖子"的亏。新合作带来的筹码,能不能换来更对等的军贸条件,还是会引发新一轮的制裁敲打,这需要很强的平衡术。这个平衡,可能比买哪一种飞机更难。

不管最终选哪条路,有一点很清楚。现代空战不再是"某一型机"的胜负,而是"网络"的胜负。战机只是节点,无人机是节点,预警机、地面雷达、数据链、导弹库,全是节点。预算给谁,天平就向谁倾斜。埃及这次的转向消息,至少提醒了所有关注者:钱袋子紧的时候,先补网络,还是先补拳头,这是一道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