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一直有走婚的传统,比起夫妻,他们更像是恋人,是两个完全单独的个体,各自有生活节奏,只有在繁育家庭、承担共同责任的时候,他们才是一体的,而在个人的工作、生活方式上面就互不干涉。
印象中,我外公外婆有过两三次冲突,但他们其实是对事不对人。家里面很多事情都是会商量着决定,并没有说必然要听谁的,大家都有发言的权力,可以讲讲自己的建议,尽量避免争执。像我们这种从小在母系家庭里长大的人,对家庭和亲情都比较看重。
外公外婆对我的影响最多,在我心里外公是一个比较睿智、正直、有文化的形象,外婆很善良,很温柔,总是热心肠地帮助别人。
回想起来,我的童年很开心,经常在田野里玩耍奔跑,摩梭人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比较包容,可能由于信仰藏传佛教,也导致摩梭人整体比较温和、心态开放。
小时候,我记得经常有全世界各地的学者来家乡做调研,这让我开始对外界产生了很多好奇,就想走出去看看,所以上大学时就跑到了大连。由于从小基本上是普通话教育,其实我小时候只能听懂摩梭语,却不太会说,等到上大学,我和外婆打电话,摩梭语才慢慢练起来了。现在,每次我离开老家,看到我外婆在门口送我,都会很想哭。
从小,我就比较喜欢看电影,尤其喜欢那些温情的,像《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恋恋笔记本》里面的男性是我的榜样,他们都是比较照顾家庭的、很爱妻子孩子的形象,我比较注重感情,希望自己可以从初恋一直到结婚,一辈子就守着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一直以这种期待去寻找爱情。
伽才期待的情感模式。(图/《恋恋笔记本》)
我和老婆是在丽江认识的,当时她读完硕士在旅居状态中。她让我知道,原来生活还可以是这样的--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生存。这个世界很大,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要不是她,我可能一辈子都待在丽江了。
我的同学朋友里面,很少人会走出云南。大家都是以很放松的状态去生活,对于物质方面的追求还是比较小,反而觉得在外面工作因为买房、工作这些事会压力很大,所以待在本地生活还是很自由的。
在摩梭家庭里,大人从小就会教育你关爱家庭、兄弟姐妹,不能去欺负别人,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能有,至于男性气概的要求,是没听说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