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本月,瑞士化工生产商科莱恩公司(Clariant)加码中国市场,斥资1.8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6亿元)扩建了广东省惠州市的两家工厂。
11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在惠州报道时,采访了科莱恩公司CEO康睿德(Conrad Keijzer)。他警告称,由于欧洲大陆能源和劳动力成本较高,"更多生产将离开欧洲",该公司将扩大在中国的产能。
他表示,科莱恩公司的目标是到2027年,其销售额的14%来自中国,要高于目前的10%。他还说,未来五年,全球化工行业增长的一半以上将来自于中国的贡献。
"总体而言,大部分增长都来自中国。"对于在华扩建工厂,康睿德表示,这将使科莱恩公司70%在中国销售的化学品能够本地化生产,高于目前约50%的这一比例。
"如果我们固步自封,长远来看我们将处于劣势,"他说道:"这必然意味着更多的生产会从欧洲转移出去。"

科莱恩公司CEO康睿德 科莱恩公司官网
《金融时报》称,欧洲企业在多种大宗化学品领域难以与中国竞争,整个欧洲大陆的工厂出现了"关闭潮"。自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的天然气价格飙升,加之欧洲制造业放缓,也令行业承受着巨大压力。
康睿德表示,科莱恩公司在中国扩张的动因是欧洲更高的能源价格,以及中国对化学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他认为,尽管知识产权等准入壁垒保护了公司的特种化学品业务,但来自中国生产商的竞争加剧也推动了这一决定。
劳动力成本是另一项因素。康睿德举例说,德国工厂一名操作员的年支出(包括税费和其他费用)为1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82万元),而中国部分地区的这一数字仅为1万欧元。
总部位于穆滕茨、上世纪90年代自制药企业山德士公司(Sandoz)分拆出来的科莱恩公司,在全球68家工厂生产从化妆品到农业等行业所需的特种化学品,其中9家工厂位于中国。该公司此前曾表示,计划明年关闭其位于瑞士穆滕茨的最后一家工厂。

科莱恩公司位于大亚湾的高性能无卤阻燃剂新生产线 资料图
康睿德称,作为化工厂锅炉和裂解装置主要燃料来源的天然气,其价格仍高于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水平。不过,他也将当前困境归咎于欧盟的碳税。"在10到15年前,我们认为世界其他地区会效仿,这原本是一个伟大的主意,但如今却使生产商难以与全球同行竞争。"
"现实情况是,由于天然气价格结构性上涨,欧洲已经失去了一部分化工产业。"他说道。
他表示,欧洲的化学品出口量远高于美国或中国,但在与提高自身产量的中国企业竞争时,"变得难上加难"。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的中国化工研究负责人孙彦寅(Ivy Sun)表示,欧洲企业只能通过本地化生产或在特种产品上创新来竞争,但许多企业行动迟缓。
"这是一个很难逆转的历史趋势。"她在谈及市场向中国转移这一情况时表示:"我甚至叫不出一家在市场上表现非常好的欧洲或美国化工企业。"
康睿德认为,化工生产进一步撤离将对欧洲其他行业产生连锁反应。"如果你必须进口所有的钢材、所有的塑料,那么在欧洲制造一辆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将会非常困难,"他感慨道:"欧盟委员会并不总是理解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