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作为美国坚定的"盟友",在欧日都与特朗普签订贸易协议后,一直没有实际性的进展,而最近从韩国一系列动作来看,美韩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自从8月份李在明访美之后,已经过去了数周时间,而李在明访美的直接目的,就是奔着美日贸易协定去的。为此,李在明在赴美之前,还专门去了一趟日本,找日本前首相石破茂"取经",深入了解特朗普的喜好,避免出现美日、美韩谈判时的尴尬局面。
李在明的充足的准备,确实为他与特朗普的会面,带来了一个不错的开局。但随后面对特朗普的提出的条件,李在明虽然还保持着微笑,但明显非常勉强。
在白宫接待李在明的特朗普,除了之前敲定的3500亿美元投资和一些关税条件外,还希望李在明能转赠驻韩美军基地那块地皮。
这可要了李在明的老命了。虽然特朗普说得轻描淡写,但这无疑是在蔑视韩国的领土主权,变相要求韩国"割地"。这种卖地求关税豁免或降低的情况,在国际历史上几乎从未出现过。与其说这份美韩之间的协议是贸易协定,不如说是变种的"卖身契"。
面对这种近乎羞辱的关税条件,李在明自然很难答应,也没办法答应。这也导致李在明带着一肚子火气回国数周,美韩贸易谈判一点动静都没有,陷入僵局之中。
虽说按照美韩一直以来的关系来看,韩国肯定是想依附在美国旗下,毕竟面对虎视眈眈的朝鲜,如果失去美国的安全承诺,韩国无异于待宰的羔羊。因此美韩贸易谈判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约束性文书,但韩国也没有明确拒绝,而是保持着一种暧昧的态度。
按照韩国的想法,美韩之间的"暧昧"肯定是能拖多久拖多久,最好拖到特朗普自己"忘记"这事。但特朗普从来都不是个慢性子,韩国这种不接受不拒绝的态度,让特朗普感到十分不满,决定对其施压。
本月初,特朗普"虚空造牌",以在美韩国技工签证不合规为由,将其归为"非法劳工",对佐治亚州一家韩企工厂进行抓捕行动,逮捕超300名在美韩国工人。
特朗普想以此迫使韩国在美韩贸易谈判上低头,进而达到建立"国中国"的目的。
物极必反,特朗普的举动非但没有让韩国感到害怕,反而激起了韩国的民愤,让整个韩国舆论炸了锅。
韩国民间爆发抗议特朗普的游行示威,而韩国政坛也开始质疑起如今的美韩盟友关系,其中最为尴尬的当属李在明。
李在明费尽心思讨好特朗普,又是研究特朗普的喜好,又是送上"见面大礼包",如今特朗普反手抓人的行为,让李在明活像一个小丑。
面对特朗普咄咄逼人的态势,李在明也明白,所谓的"经美安美"路线,暂时是走不成了。必须要表现出对美强硬态度,安抚国内民众暴躁的情绪。
李在明当即发布4道命令,除了将在美韩国技工接回来外,其余三道命令都在有意向华示好。其中开放对华游客免签和限制国内反华活动,意在拉拢中国游客赴韩消费,弥补韩国输美商品,遭受高关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要知道,中国一直都是特朗普的眼中刺肉中钉,韩国对华示好的举动也意味着,韩国下定决心,不会屈服于特朗普。
韩联社援引总统府9月16日的发言表示,韩国总统李在明虽然希望尽快达成美韩协议,但绝不会让韩国企业承担不合理代价。
韩国会如此表态也不奇怪,韩企费劲在美建厂投资,结果却被特朗普"背刺"一刀,众多韩企都因此望而却步。而此次"签证"事件的受害者,韩国现代和LG,两者的美股直接蒸发近18亿韩元。
韩国外长赵显也在韩国国会直言,如今的美国已经变了,不再是以往那个与盟友关系密切的国家,更像一个"抽血泵",完全不顾盟友死活。
如今韩国国内反美之风盛行,加上李在明对华示好,这是否意味着韩国会彻底走到美国对立面,成为中国的"朋友"?
答案是不见得。
韩国被美国影响得太久,无论是政坛上还是军事上,其实韩国都没有和美国"叫板"的资格。此次李在明的表态,更像是一种"求饶",向特朗普传达一种你要得太多,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意思。
中时新闻网援引时代杂志专访时李在明的发言称,面对特朗普提出的苛刻条件,倘若首尔屈服,我就会被弹劾。
李在明这话说的就很直接了,我这个总统的位子坐得不稳,签字等同于下台。这对李在明来说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李在明在2025年的总统大选赢得非常勉强,相比第二位候选者的支出率,仅有0.73%的优势。
而李在明之所以会以低姿态访美,就是寄望于特朗普,想借助美国在韩国强大的影响力,帮助自己稳固总统宝座。但特朗普"打脸"行为,不仅没为李在明带来半点帮助,反而将其架在民意的火炉上炙烤。
一旦李在明同意特朗普的要求,一方面将会面对,当年尹锡悦单方面原谅日本二战行为那样的尴尬局面。
到时候,不仅会让敌对党派抓住"把柄",对李在明发起抨击,恐怕连党内支持者降低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弹劾李在明,让其成为背锅侠几乎是板上钉钉的未来。
另一方面,在反美之风盛行的当下,李在明低头的行为,也会让民间支持率也会狂掉。前任总统尹锡悦就曾因单方面原谅日本,导致支持率一度跌落至31%,距离"提前下岗"仅有一步之遥。而李在明作为当初的"重要参与者",自然不愿这种情况在自己身上重演。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在没达成"国中国"的目的前,不会在关税问题上松口,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李在明签署协议,自己要下台,不签协议,面对美国的高关税,韩国商品不具备任何竞争力,最终结果依旧是下台。
韩国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经济极度依赖对外贸易,而韩国出口三大支柱,汽车、造船、半导体,完全被美国限制死了。
美韩日都是半导体主要出口国,在该领域要和美国正面硬钢抢饭吃,无疑会让美国安全承诺不再"安全"。
造船方面,美国直接表明想要"借鸡生蛋"的态度,这方面韩国更没得选。
最后在汽车方面,韩系车的主要出口地就是美国,仅去年韩国就有超过半数的汽车出口到美国,而由于美日协议的签订,日系车在美关税税率由27.5%下调至15%。这就意味着即便韩系车和日系车在同一质量,日系车也会比韩系车更有性价比,从而导致市场份额被日本侵占。
所以面对特朗普的苛刻条件,李在明为了保住总统宝座,也不会签署这一协议。而这也是李在明对华态度转变的原因。
话说回来,李在明从底层一步步爬上,不管是对华示好,绝食抗日,还是如今对美强硬,所有的行为都彰显着一种精致利己主义。
所以对李在明来说,从来都没有什么"立场"存在,哪边能捞到好处,哪边就是李在明的"立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在明如今对美强硬态度,不过是在待价而沽,只要特朗普那边一松口,立马又会回归成美国的"泥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