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黄,痴子狂",每年3月至5月,精神类疾病门诊量常常出现明显攀升。"春季是情绪最不稳定的季节""精神疾病进入高发期"等类似内容常会引起网友热议。生机勃勃的春天,为何会成为情绪的"多事之秋"?
"临床数据显示,在春季,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复发率较其他季节增加20%~30%,新发患者比例也显著上升。"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管护师高佳佳表示,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春季情绪"失控"六大推手
1.气候波动:大自然的"蝴蝶效应"
春天就像"变脸大师",气压下降、湿度骤增,气温在一天之内上下幅度近10℃。高佳佳介绍,为适应这种剧烈波动,人体得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去调节。现有研究发现,每当日均温度变化超过5℃,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效率就会下降15%,这可直接影响情绪的稳定性。精神疾病患者因为脑调节功能弱,更容易出现昼夜节律紊乱、睡不好觉等问题。
2.生物钟的"时差反应"
随着日照时间一天天变长,人体褪黑素分泌量比冬天少了30%~40%。高佳佳介绍,褪黑素不仅管睡眠,还参与情绪调控。上海精神卫生中心2023年的研究显示,生物钟紊乱人群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
3.代谢加速的"双刃剑"
春天来了,人体基础代谢率提升了10%~15%,神经递质代谢也跟着加快。高佳佳表示,当血清素、多巴胺这些"快乐激素"的合成速度跟不上消耗时,人就容易情绪低落、焦虑。数据显示,血清素水平每下降10%,抑郁评分就会增加5个百分点。
4.社会压力的"春季攻势"
"一年计之在于春",这话虽然好,但也带来了隐形压力。职场人士忙着定年度目标,学生群体面临新一年的学习压力,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情绪。
5.治疗依从性的"季节陷阱"
"有些患者在春节期间会擅自调整常用药物的剂量,甚至误以为症状好了就停药。"高佳佳提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有相关研究指出,在春季精神疾病复发的案例里,38%的直接诱因是治疗中断。
6.过敏反应的"情绪连带效应"
春天花粉浓度最高时,免疫系统释放的组胺等炎症因子能穿透血脑屏障,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情绪调节能力会跟着下降。
警惕这些情绪"预警信号"
高佳佳提示,出现以下表现且持续两周以上,要警惕心理疾病发生:
1.持续性心境低落:对曾经热衷的事物突然没了兴趣,心里空荡荡的。
2.情绪波动剧烈:没来由的一会儿亢奋,一会儿又沮丧,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3.非理性焦虑:对工作、健康这些事过度担忧,还伴有心悸、手抖这些不舒服的症状。
4.社会功能受损:工作效率一下子降下来,开始回避社交活动,甚至有自伤的念头。
科学应对,五维调控法稳情绪
1.生理节律重建
光照疗法:每天上午出门晒30分钟太阳,能提升褪黑素的调节效率。
睡眠管理:22:30到23:00之间准时睡觉,中午13:00-13:20来个"20分钟午休",能恢复不少精力。
饮食调节:适当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等,多吃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少喝咖啡。
2.定制运动处方
有氧运动:每周快走5次,每次30分钟,让心率保持在最大值的60%左右,能促进内啡肽分泌。
正念运动:每天做10分钟正念瑜伽,配合腹式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可有效调节情绪。
3.情绪管理工具箱
书写疗愈:试试"情绪日记法",每天记录三次心境变化和触发事件,以发现情绪的规律。
艺术表达:通过音乐、绘画(建议选蓝、绿色系)或者园艺疗法,用非言语的方式释放压力。
社会支持网:建立一个包含家人、朋友、专业咨询师的三级支持系统,遇到问题有人帮忙,心里也踏实。
4.医疗干预策略
药物优化:如果以前春季容易复发,可以提前2周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监测预警: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心率变异性,数值持续低于正常值,应及时就医。
5.高危人群防护
对于性格敏感、有精神疾病史的人,家属需多留心,每月做一次抑郁量表筛查,早发现早干预。要保持环境稳定,尽量减少生活事件刺激。家人或患者可以准备一个"情绪应急包",里面放点舒缓音乐、亲友联系方式、急救药物等,关键时刻能救命。
走出认知误区:三个关键提醒
1."情绪感冒"≠性格缺陷
高佳佳提示,季节性情绪波动就像生理感冒一样,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千万别自责,要科学对待。
2.药物治疗的"护航作用"
通常情况下,精神类药物得持续服用到症状消失后6-12个月。高佳佳提醒,擅自停药复发风险会增加5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
3.心理咨询"治未病"价值
如果情绪起起伏伏、影响工作效率或者人际关系,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不要等到出现躯体症状。
"关注心理健康不是弱者的标志,而是智者对自己的温柔呵护。"高佳佳提醒,如果遇到持续的情绪困扰,别犹豫,赶紧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前往专业机构就诊--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愿这个春天,我们都能拥有温暖且明媚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