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利益:确保红海航道安全
1. 维护全球供应链
红海承担全球12%的贸易量,苏伊士运河每年通行货物价值超1万亿美元。胡塞武装自2023年10月以来对红海商船的袭击,导致航运成本飙升、保险费用翻倍,美国企业每月损失超30亿美元。美军行动旨在恢复航道安全,避免全球经济因供应链中断陷入危机。
2. 对冲能源风险
胡塞武装若袭击沙特油轮或阿联酋港口,可能引发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美军部署双航母战斗群,部分意图在于威慑胡塞武装,防止其将打击目标扩大至能源设施。
3. 应对航运长期化危机
马士基、赫伯罗特等航运巨头已宣布2025年绕行好望角,导致运力缺口达9%。美军行动试图通过短期军事压制,为航运企业重返红海创造条件。
三、国内政治:服务特朗普"强人"人设
1. 转移经济矛盾
特朗普第二任期面临国内通胀高企(如鸡蛋价格同比上涨47%)、俄乌调停受挫等问题,支持率持续走低。军事行动可将公众注意力从民生问题转向"国家安全",塑造"果断领导人"形象。
2. 迎合鹰派势力
共和党内部鹰派(如参议员克鲁兹)呼吁"将萨那变成第二个喀布尔",特朗普通过空袭胡塞武装,既满足党内激进派需求,又避免地面战争的高成本风险。
3. 内部权力博弈
副总统万斯在高层会议中公开反对空袭,质疑行动对欧洲有利而与特朗普的"反欧洲"立场矛盾。特朗普通过强硬决策压制内部分歧,巩固对军方和情报部门的控制。
四、战术博弈:应对非对称威胁
1. 技术代差下的消耗战
胡塞武装使用成本低廉的无人机(单价约2万美元)和改装导弹,而美军每次拦截需耗费数百万美元。例如,3月24日胡塞武装向"杜鲁门"号发射18枚导弹,美军拦截成本高达3780万美元,形成"茅台灭蚊"式消耗。
2. 地理与情报劣势
胡塞武装依托也门北部山区的地下工事和机动雷达车,采用"打了就跑"战术。美军卫星制导导弹多次炸空,而胡塞武装的"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射程2150公里)已对美军航母构成实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