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美国--尤其是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时代--可能高估了其单边力量,低估了中国的应对能力。"文章写道。
近期,除了像坎贝尔和杜如松这样的民主党人士发文批判之外,《纽约时报》这样的亲民主党美媒也在关注特朗普"捅娄子"闹到近乎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中同样提到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误判"。
《纽约时报》当地时间4月23日刊文指出,特朗普此前对内对外曾一度气焰嚣张,不仅针对中国等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还扬言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然而,在收到沃尔玛等美国大型零售商有关进口商品价格飙升以及货架空空如也的警告后,特朗普政府承认,对华征收145%的关税是"不可持续的"。而在目睹美股市场哀鸿遍野后,特朗普则撤回对鲍威尔的威胁,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暗示,他正寻找避免与中国加剧贸易战的"出路"。
报道称,特朗普在和现实做较量时,生动展现了采取最强硬路线所需要付出的政治经济代价。他在4月初悍然反动这场贸易战,幻想着能回到一个更简单的时代,只需要施加"惩罚性关税",就能迫使全球企业迁移到美国建厂。可到了4月末,他却发现,现代供应链世界远比其预想的要更复杂,且关税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也远未可知。
特别是在一通色厉内荏的对华讹诈后,《纽约时报》发现特朗普先"眨眼"了,报道援引一些特朗普政府官员私下表述称,他们承认未能准确预测中方反应,鉴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规模巨大,特朗普似乎原以为中国会是首批"请求(关税)豁免"的国家之一。
4月24日下午,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称:"近来美方不断有消息称中美之间正在谈判,甚至将会达成协议。请问,您能否证实双方有没有开始谈判?"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这些都是假消息。据我了解,中美双方并没有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或谈判,更谈不上达成协议。这场关税战是由美方发起的,中方的态度是一贯的、明确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对话谈判必须是平等、尊重、互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