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不上坟,寿有三不过” 家有老人别不当回事

2024-12-20 13:56  头条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孝老爱亲,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何让家中老人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古人有句俗语--"七十不上坟,寿有三不过",你知道这句话有什么讲究吗?

七十不上坟的意思,就是讲人过了七十岁以后,就不要再上坟扫墓。但是我们知道,上坟是祭祖的一种方式。

自古,祭祖就和孝道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如果一个人不参加祭祖活动,就是一种忘记祖先不孝的行为。

那为什么说"七十不上坟"?原因有两个。第一,过去的坟墓,大多会选择山地位置比较高的地方,上坟的时候,也不光是简单地爬上去拜一拜,而是先要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灌木,然后覆上新土进行修整,最后才是烧纸上香举行祭祀仪式。

就算是一个青壮年,上坟至少也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完成,过去我们讲"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老年人,根本不可能完成上坟祭扫这么累的工作,所以古人才说"七十不上坟"。

那么七十岁以后,难道就不再祭祖吗?其实按照传统,有两大祭祖节日,也就是清明节和中元节,清明节,需要上坟祭扫,而中元节,通常是在家里举行祭祀,所以老百姓说清明节是"人找鬼",而中元节是"鬼找人"。

七十岁以后,虽然不再上坟,但是可以在中元节主持家里的祭祖仪式,这样,既保障了老人的安全,也能兼顾祭祖和孝道。当然现在,传统的土葬习俗已经逐步转向集中管理的公墓,上坟祭扫,也不再需要费力劳师动众,所以过了七十岁以后,只要身体还好,也可以轻松祭扫,不一定非得遵循七十不上坟的规矩。

寿有三不过,因势利导。

人老了,办大寿,是很多家庭的习惯,很多老人也有类似的要求。

似乎在老人的眼里,若是子孙不帮忙办寿宴,就是不孝顺的。也有老人,希望通过办酒,看看多年不见的亲戚朋友,叙叙旧。

但是根据现在的实际社会情况,很多年轻人,都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了。不是过年、中秋之类的节日是不会回来的。

若是有某个亲戚办酒,年轻人只是给一个红包,不会到场。一来一回,太折腾了,也不一定有时间。

再说了,一些五六十岁的人,外出谋生或者带娃的情况不少。在老家的时间,已经很少了。

一场酒席,一大批人不到场,显然是尴尬的。

根据实际情况,减少办酒,才是应有的人情世故。

病痛中,不过寿,安心保养。

老人自己生病,古人建议"冲喜"。把喜事办好了,老人就健康了。这是迷信的说法。真实的情况,老人折腾几个回合,病痛会加剧。

还是安心养病吧,过生日,在病房里,也没有关系,一家人吃顿饭,也就很温暖了。

家贫时,不过寿,更加节俭。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这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

就是我们老了,还很穷,要办喜酒,也会被人嫌弃。

还是不要自以为是"长辈",大家会来捧场了。你穷困的时候,办酒会增加家里的开销,会让自己更穷。

并没有一次酒席,会让你赚很多钱。大家只是礼尚往来而已。你收的礼金,都会通过不同的场合,还回去。

子已故,不过寿,免得伤情。

一个家庭里,儿子都过世了,父母还健健康康,要办寿宴,这多少有点不合时宜。

按照农村的习俗,老人过生日,是子女请亲戚朋友来喝酒,一份孝心。若是没有儿女,老人自己办酒,就让人看笑话了。

真的没有必要,用办酒的方式,把家庭的伤疤,反复揭开。还是默默无闻地过日子,隐藏痛苦为好。

聪明的老人,都在过断舍离的生活,简化了圈子,社交也少了,少办酒是自然的。